“志”在抗疫,“愿”為泰來
大疫當前,治療一線在醫院,防控一線在社區。我所在的小區是武漢保利心語小區,小區其實不小,總共有10期,共計1萬戶左右人家。在封城閉戶的關鍵時期,如何保障這千家萬戶的安全和生活,就成了擺在小區工作人員面前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小區的工作人員和廣大志愿者團隊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
三次請戰
接單位通知,黨員要進社區協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我于2月6日向社區服務中心報到,亮明黨員身份,要求參與防控相關工作。值班的護士長余主任勸我說,當前的疫情非常嚴重,貿然出來風險太大,呆在家里更穩妥。當時,我們已開啟“在家辦公”模式,編輯部有很多編校工作要處理。于是,我留下了自己的電話號碼,對余主任說:“若需要人手的時候,請給我電話,隨叫隨到,義不容辭。”
社區一直沒有給我打電話。過了一陣子,小區搞團購活動,我又主動聯系了小區一期的高管家,在自報家門后,要求到小區做志愿者,幫忙做一些事情。高管家很爽快地答應了,但我一直沒有收到更進一步的消息。小區團購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很多志愿者在忙前忙后。我安慰自己,也許是我們小區的人覺悟高,報名當志愿者的人很多,暫時不需要吧。
直到最近,我又聯系到了一期區管張盼紅,才總算有了眉目。張區管說:“可以安排。”這讓我喜出望外。在3月5日,她通知我說,她已幫我做了相關登記手續,讓我參加次日的生活物資采購活動。
踏上征程
3月6日早上,我一起來就趕緊拉開窗簾,看了看外面的天氣情況。天陰沉沉的,但愿不要下雨哦!我又趕緊查看了最新的疫情播報,武漢新增確診126例。盼望的拐點還未到來,出門仍然有風險。
“記得吃點東西再出門。”張區管提醒我。“好的。”我回答。早先就聽其他志愿者說,采購是一場硬仗。
在張區管的安排下,我與物業的劉艷麗主管接上了頭。這天,正是她開車帶隊去武商超市采購。從春節到現在,她舍小家為大家,幾乎天天在小區上班,而且工作比平時更忙了。她給了我一套連體防護服、一副眼鏡和一雙橡皮手套。一穿上防護服,我就叫了一聲“熱”,好在氣溫不高,還頂得住。
劉主管開著車,載著我和物業工作人員馬小磊到了目的地,與小區安吉拉幼兒園黃蓉園長帶隊的四名志愿者會合了。超市工作人員在門口依次檢測我們的體溫,都顯示正常,一一放行。我們進入超市,取了兩輛購物車。
黃園長笑著跟超市的工作人員打著招呼,一看就知道她是經常來的老主顧,已經熟門熟路了。
一場硬核之戰
超市里面的貨架之間,已有數十輛購物車一字擺開,里面裝滿了用塑料袋分裝好的蔬菜。黃園長介紹說,這是超市工作人員提前按照團購訂單處理好的,等會兒他們會將這些貨物送到外面等待的兩輛公交車上,然后運回我們小區。
我們幾人進超市的任務是為小區孕婦、孤寡老人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人采購他們需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志愿者楊楓的手推車里放著一個夾紙板,里面夾著A4紙大小的購物清單,寫得密密麻麻的,足足有兩張紙。黃園長說:“今天算是少的啦,平時一般三四張紙,多的時候七八張。”在超市二樓的日常用品區域,我們四散開來,在貨架上尋找清單上的貨物。每找到一件貨物,就放在購物車里,然后再在清單上畫個勾。
“上次來的時候貨架都快空了,這次來又多了這么多貨。”劉主管感嘆地說。
在琳瑯滿目的貨架上,尋找清單上的貨物,好比是大海撈針,尤其對于像我這樣平時就很少逛超市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但是,即便對于他們這些熟手,也無法做到“信手拈來”。畢竟,居民們訂購的東西五花八門,什么搟面杖、孜然粉、黃豆醬(不要辣)、蒸肉粉、芝麻醬和冰糖等等,不一而足。而且有些居民還特別講究貨物的牌子,如“味聚特牌爽口開胃菜”“福達坊芝麻醬”“正大孜然雞柳”,這就更增加了配貨的難度。
但是,居民是上帝,他們的需求就是我們的使命。于是,我們一行七個人,就像森林獵手一樣,四散開來開始圍獵,每有所獲,均難掩興奮之情,大聲宣告:“找到了!”
單單是尋找貨物,就消耗了一個多小時。費了老大勁,到最后,我們還是有幾樣貨物沒有找到。我們商議著到時候再到附近的欣悅超市去補貨。
一群可愛的人
終于,我們來到結算處。我心想,這下應該可以三下五除二搞定了。可是沒想到,這個過程也同樣繁瑣漫長。購物車里的貨物不是說直接付了賬就可以拎走的。在結賬的時候,我們還得把這些貨物按照每家每戶給的清單進行分揀,每家每戶地結算,由黃園長統一先行墊付。
“不是居民先付錢嗎?”我想到小區里團購套餐,都是先付款再統一采購。“這些零星訂購的貨物,事先誰也不知道價格,只好先行墊付。”“這么多貨物得不少錢呢。”“每天墊付幾千塊錢很正常。”黃園長豪氣地說。
冒險外出采購,還得自己墊錢,對于志愿者的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多數居民都是很感動的,每每送菜上門,他們都是千感恩萬道謝。但是,也有一些人喜歡斤斤計較。有一次送菜,就有居民嫌菜貴,本來結算單上是100元的菜,居民只給90元。“算了,自己吃點虧就吃吧。”黃園長笑著說。
實干,與人無爭,這就是志愿者的本色。出來做志愿者,本來就是心甘情愿為社區居民服務的,希望大家能有一個更平和的心態,共同抗疫。為了一點兒小事與之爭論,豈不是有違初心?我想,這大概就是我們這些志愿者的共同心聲吧。
志愿者朱麗霞和楊楓負責在收銀臺的里頭按每家每戶來分揀貨物,并一一交給超市收銀員結算;我和劉主管在收銀臺外頭忙著用購物袋分裝已結算的貨物和結賬清單。這個過程又消耗了一個多小時,等全部搞完,我的后背竟然已是大汗淋漓。這種防護服固然抵擋住了病毒的侵襲,但也讓體熱難以散出。
分裝好后,數數袋子,也就十來個。這就是說,這只是大約十個居民家庭訂購的日常用品,竟然花了我們三個小時!這樣的家庭要是再多一些,那花費的工夫真是不敢想象。等我們出來時,超市工作人員已經給一輛公交車裝滿了蔬菜、水果和肉制品。我們將分裝好的貨物搬上了小車后備箱,這時候,志愿者萬毅也從超市推出來滿滿一購物車方便面。
公交車將團購套餐物資集中運送到了安吉拉幼兒園門口,在這里,滴滴社區保障車隊在各樓棟負責人的安排下,將貨物運送到各個分發地點。小區四期的分發地點離這兒不遠,志愿者只用了一個小拖車來拖貨,但是無法一次性全部拖走。于是,我們每人,不分男女,各提兩袋蔬菜送往四期。送貨地點已有志愿者在清點貨物,等全部齊了,他們就可以在微信群里叫號,讓居民下樓來領了。為了防止人員扎堆,防范病毒傳播風險,每次只叫五個號,領完了,再叫五個號。
分發菜品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次團購物資到達,小區工程、安防、客服,除了固定值守崗外,都會過來與志愿者一道分發菜品。盡管群里會提前公布叫號領菜的時間和地點,但每次分發菜品,時間總是從下午三點開始一直持續到晚上八九點鐘,因為總有一些業主姍姍來遲,或者干脆忘了領菜。
有時候,遇到緊急送達的愛心菜,由于天色已晚來不及通知業主,區管員二話不說親自送貨上門。有一次,小區10元愛心菜來晚了,三期區管員葉香松就挨家挨戶地送,一直忙到了晚上十點半才結束。他管理的樓棟,有位行動不便的老奶奶,他自愿擔負起了照顧之責,每天幫老奶奶送藥、送菜。
四期區管員楊秀秀,身在外地心在漢,每天熱情地在線上幫她所負責樓棟的一些困難業主網上買菜,到現在她自己已墊了不少錢。二期樓管員夏慶,但凡發菜,一定會出現在現場,即使是輪休日她也會趕過來加班。她說,只有她熟悉自己的業主,只有親自到了現場,她才會放心。
這次外出采購,我有幸結識了與我一起負責采購的物業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并知道了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小區里還活躍著其他很多志愿者,現在尚不知其名,但是我知道他們都是勤勞實干、負重前行的人,是社區的脊梁。這是一群可愛的人。
給力的小區
武漢封城已有四十多天了,人們在一開始感到驚慌失措,而到現在已能坦然面對了。在這其中,小區管理起到了很大的穩定民心的作用。
小區群里每天播報社區疫情,提醒大家提高安全意識。小區出入口,盡職盡責的工作人員“逢車必檢,逢人必測”。當然,在現階段,出入的人都只是物業工作人員和志愿者,但是仍然必須接受檢查。
樓道、電梯間每天都有保潔人員做清潔和消毒。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區疫情防護工作,物業還用上了許多防疫設備,例如消毒彌霧機和消毒噴霧車。每天有專人使用這些設備對小區公共區域及空氣進行消殺工作。消毒彌霧機噴射出來的煙霧彌漫范圍最高可達60米,每次使用時云霧蒸騰,感覺像是在拍科幻大片。
為了保障社區生活物質的供給,物業聯系了多個供貨點,包括武商超市、家樂福、盒馬生鮮。每隔幾天,物業都會組織團購,給人們提供生活物資保障,時不時還有愛心蔬菜、愛心肉制品發放。
“為物業和志愿者點贊!”
“社區真給力。”
“工作人員辛苦了!”
群里總有人如是感嘆。
在志愿者的幫助下,居民的安全和生活都有了保障,人們在家中更加安心了,祝愿武漢早日好起來!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