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載魚水情,千里共此聲丨“雙擁題材”文學創作交流會暨《你好,海鷗班》分享會圓滿舉行
一段始于1988年的書信情緣,一座東海之濱的海島中學,一片南海深處的赤瓜礁盤,因一本《你好,海鷗班》再次緊緊相連。近日,“雙擁題材”文學創作交流會暨《你好,海鷗班》分享會在浙江省寧波市大榭中學舉行。活動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聯合北侖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區教育局、區退役軍人事務局等單位共同主辦,在故事的真實發生地,迎來了一場跨越山海的溫情重逢。

這場重逢,源于一個真實而動人的故事。自1988年起,大榭中學的師生便與駐守南沙赤瓜礁的官兵們開始書信往來。一代代學子在信中分享成長,一茬茬官兵在回信里訴說堅守,這段純粹的對話,在東海與南海之間默默流淌了三十七年。兒童小說《你好,海鷗班》正是以此為藍本創作而成。作品生動地講述了以主人公夏雨為代表的海島少年,在與守礁官兵的書信互動中,逐漸理解責任、友誼與家國情懷,并最終獲得成長的暖心故事。它將宏大的“雙擁”主題與細膩的校園生活巧妙融合,讓一段珍貴的時代佳話,得以通過文學的方式被永久定格和廣泛傳頌。

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著名作家高洪波,中國寓言文學研究會會長、著名出版人孫建江,浙江師范大學教授、兒童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吳翔宇等名家蒞臨指導;《你好,海鷗班》作者梅瑜作為特邀嘉賓出席;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姚磊、副總經理胡同印率出版團隊來到現場;北侖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宋林權,區文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何鳴,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海達,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沃國東,區政協社法委主任盧國杰及大榭街道主要領導,以及本地作家、媒體朋友、師生代表等參加活動。

宋林權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辭。他充分肯定了《你好,海鷗班》將紅色基因融入兒童文學的價值,并期望以此為契機,“以文學力量激活紅色資源,以創新表達講好北侖故事”。
高洪波以老作家與老兵的雙重身份分享了感受,深情回憶起自己的十年軍旅生涯,指出“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深刻內涵,并表示“雙擁題材對我來說太熟悉了”。在參訪大榭島后,他深切感受到這片土地的紅色底蘊和時代變遷,從當年需要坐船進島到如今天塹變通途,這片熱土的發展令他感慨。他對《你好,海鷗班》的創作價值給予了充分認可,認為兒童文學能夠生動表現這樣的題材意義深遠。他希望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讓更多的小讀者都知道這么一個了不起的道理”,讓雙擁精神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姚磊在致辭中表示,能將《你好,海鷗班》帶回故事開始的地方,與大家相聚,備感榮幸與親切。她談到,出版人的責任在于主動為孩子發掘和打磨好書。正是通過“長江杯”中國現實主義原創兒童文學優秀作品征集活動這一平臺,梅瑜老師的這部佳作得以脫穎而出。“出版《你好,海鷗班》不只是推出一部獲獎作品,更是回應時代呼喚、踐行文化擔當的責任所在。”姚磊說,“如果說《沉默的榮耀》展現了為解放海島進行的隱秘斗爭,那么《你好,海鷗班》則讓我們看到,在這片用犧牲換來的和平土地上,正綻放著動人的雙擁之花。”

與赤瓜礁守備官兵的視頻連線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當守礁官兵們堅毅的面龐出現在大屏幕上時,全場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時光荏苒,白駒過隙,今年已是我在赤瓜礁上工作的第五年。”指導員鄭順宏的分享,讓大家感受到了守礁歲月的力量。他坦言守礁生活“苦樂參半”——苦在遠離親朋,甚至錯過孩子出生;樂在“人生價值的實現和戰友間的真摯感情”。他動情地回憶,第一次執行任務歸來,看見主樓上“祖國萬歲”四個大字時,內心涌起自豪與堅定。
副指導員滕玉林則堅定地表示:“革命先輩們不畏強敵捍衛的這片土,絕不該,也絕不會在我們手里減少哪怕一分一毫。”他形容大榭中學與礁上官兵長期的書信交流“就像一座橋,連通了島礁與大陸”。
戰士們質樸的話語中飽含著深情。戰士陳萬里說,看到《你好,海鷗班》時,“整個房間都熱鬧起來”,幾個戰友湊過來,搶著翻書的手都帶著勁兒。他由衷地感嘆:“守礁的日子里,我們見過臺風呼嘯的海面,也經歷過斷網時的牽掛,但看到這些書,比喝了熱湯還暖。”
“人民的關心,是穿透風浪的溫暖光芒,是我們扎根海疆的精神底氣。”“南沙有我在,祖國請放心!”守礁官兵質樸而鏗鏘的話語,讓書中的故事與現實深情交匯,引發全場共鳴。

活動現場,三位文學名家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對《你好,海鷗班》的閱讀感受,為讀者打開了理解這部作品的多元視角。
高洪波也是一位曾駐守云南邊疆十年的老兵。他以雙重身份動情地表示:“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兒童文學最動人的力量!”他特別指出,這部作品是“主題創作中難得的既能深入生活又能高于生活的優秀作品”,并認為梅瑜老師對當代海島生活的把握堪稱“精準”。孫建江從出版與敘事的角度進行了分析。他將這段延續37年的書信往來,稱為“特定時空下的珍貴記錄”。他特別提到,在通信不便的年代,第一封信走了近三年才送達,而如今已能實時視頻連線,這種對比本身就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也讓書信背后的情感顯得尤為珍貴。吳翔宇則從兒童文學的理論層面給予了肯定。他認為,這部作品巧妙地構建了一種“距離感”,并成功地將“部隊生活與校園生活”這兩重看似遙遠的世界緊密相連。他特別贊賞作品“以生動的現實主義筆觸,承接了軍民團結的重大主題”,讓兩代人的精神世界得以通過文學深度交融。

作為從大榭島走出去的女兒,《你好,海鷗班》的作者梅瑜坦言,在視頻連線中看到赤瓜礁官兵的影像時,自己“熱淚盈眶”,“深刻地體會到了什么叫情不自禁”。這份感動,源于她創作時的深刻感觸——最初打動她的,正是“報紙上的一張照片”,照片中士兵們扛著鋼槍,堅毅而樂觀地站在僅可立足的島礁上。那個瞬間讓她下定決心一定要把這個故事寫下來。她動情地闡述了她對兩個海島的理解:“我們是兩個海島,你們在南邊,我們在東海之濱,但距離隔不斷兩個英雄海島的血脈相通,脈搏共振。”當聽到連線官兵親切地稱呼“小海鷗”時,她感到格外親切,也希望學子們能像官兵們期望的那樣,“從一只小海鷗變成一只強壯的大海鷗,飛越高山,飛越大海”。
為將這份深厚的雙擁情誼與文學力量播撒到更多孩子心中,由北侖區教育局與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共同發起的“力量密碼·燈塔閱讀角”活動正式啟動。

胡同印代表出版社,向代表學校大榭中學授予“力量密碼·燈塔閱讀角”銅牌并贈送圖書,大榭中學黨總支書記林綠洋、副校長蔡苗衣作為校方代表接受授牌與贈書。這份承載著期望的授牌與贈予,標志著從歷史烽火中孕育的“海鷗精神”將走出書本,以更豐富的形式走進校園,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播下愛國擁軍的種子。
《你好,海鷗班》的故事暫告一段落,但現實中的感動仍在繼續。學生代表葉宸汐表示,將傳承這份紅色基因,像書中的“海鷗”一樣勇敢飛翔,并立下志向:“理想不必過于遠大,而應當像赤瓜礁的戰士那樣,腳踏實地,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中去。”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