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5~2016中國創意工業創新獎報告顯示
在本屆評選中,主辦方將聚焦點放在出版、傳媒兩大領域,突出內容核心產業的特色與特點。共設立新產品、新營銷、新商業模式、新技術、新管理模式、新手6大獎項,分別授予來自出版、傳媒、發行、新媒體等領域的70余家企業(詳見本期第3、5~8版《第三屆中國創意工業創新獎榮譽榜》)。未來,中國創意工業創新獎推選活動還將對包括影視、游戲、動漫、設計等在內的創意設計產業單獨評獎,以凸顯其行業特征。
自英國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創意經濟”的概念以來,發達國家和地區提出了創意立國或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創意產業已經被諸多國家和地區提高到了國家戰略層面。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出版傳媒行業的權威媒體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與全球著名國際書展法蘭克福書展不謀而合,自2013起聯合主辦一項立足中國、面向國際的公益性推選活動——“中國創意工業創新獎”,意在鼓勵中國創意工業創新,促進與國際創意工業互通有無、共同發展。
2016年作為中國“十三五”的開局年,隨著社會變化與經濟政策的調整,出現了許多新動向和新趨勢。與此同時,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部署也為出版傳媒行業的創新戰略提供了發展契機。《第三屆中國創意工業創新報告》顯示了2016年中國創意工業獨特的發展脈絡。
其中,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成為重中之重,國家層面的重大戰略部署也為出版傳媒行業的創新戰略提供了發展契機。
圍繞大數據、物聯網、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新科技,出版傳媒領域誕生了一批創新性產品、創新性營銷、創新性管理、創新性商業模式,中國的出版、傳媒兩大行業正駛入“裂變”、“聚變”并行的軌道,產品拓新、品牌再造、價值提升、渠道變革、商業重塑的創新和創業型公司不斷亮劍,《第三屆中國創意工業創新報告》彰顯出2015~2016年度中國創意工業五大方面獨特的發展脈絡。
出版與科技深度融合 自媒體倒逼傳媒轉型
從之前紅到發紫的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到當前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信息科技領域的概念創新可謂飛快。科技也已經滲透到新聞出版產業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環節,在改造傳統新聞出版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產能的同時,也催生出數字出版等新形態,出版與科技融合、新聞出版業技術變革與產業轉型同步前行的趨勢日益凸顯。
大數據從展望走向應用。目前大數據產業發展已從單一的技術和產品走向生態體系建設,需要改變傳統的垂直行業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產業生態環境,推動大數據技術和產業快速發展。近兩年,出版企業的許多數字出版產品也紛紛切實應用到了 大數據技術。
人民法院出版社的法信是一個法律知識服務和案例大數據服務深度融合的“法律”平臺,通過獨有的法律知識導航體系和領先的裁判剖析與同案智推大數據引擎,對海量法律條文、案例要旨、法律觀點、裁判等法律知識資源進行深度加工、分類聚合、串聯推送,進而為用戶提供高效、精準的一站式法律解決方案和案例大數據智推服務。而中譯語通的創新產品“譯見”則是首款跨語言大數據產品,是跨語言的大數據信息搜索與分析綜合平臺,整合機器翻譯、語義分析、智能采編、數據挖掘等10余種當前最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是下一代的大數據分析平臺。
基于數據挖掘的推薦引擎產品“今日頭條”,為用戶推薦有價值的、個性化的資訊,提供連接人與信息的新型服務,是國內移動互聯網領域成長最快的產品服務之一。“今日頭條”用4年時間做到了估值超過600億,2015年賣廣告接近30億,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長最快的中國公司之一。同樣,運用大數據技術迅速成功的還有騰訊旗下新聞聚合平臺“天天快報”。由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投資、華西都市報實施運營的封面傳媒出品的“封面新聞”客戶端借助“大數據+封面”,實現了海量資源、高速畫像、千人千面、全新世界。封面傳媒還與阿里云、百度、優步中國、螞蟻金服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打造傳媒大數據平臺、傳播可視化大數據新聞、增強智能化技術支持、更好服務用戶等方面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線教育戰略升級。在線教育領域不斷細化,用戶邊界不斷擴大,服務朝著多樣化方向發展,同時移動教育提供的個性化學習場景以及移動設備觸感、語音輸出等功能性優勢,促使其成為在線教育主流。為中小學生提供作業解答、教學輔導的移動應用劍走偏逢,迅速脫穎而出。阿凡題是一款專為中學生作業答疑定制的手機學習客戶端。學生在作業中遇到不會的問題時,只需將題目拍照上傳,云端自動檢索識別,10秒鐘內快速返回解題思路和過程講解。類似產品還有百度公司于2014年推出的作業幫APP。
自媒體加速傳媒轉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要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這是對傳播內容與傳播技術關系的準確定位。
傳統媒體的發展步入深度融合的新階段,媒體融合作為傳統媒體轉型的關鍵,已經成為全行業的一種自覺。從中央主流媒體到地方報社紛紛進行了探索。媒體發展的歷史表明,傳統媒體有著自身的存在邏輯和演變路徑,有著很強的適應和應變能力。人民日報已從報紙擴展到報、網、臺、微博、微信等10種報道載體;新華社進一步升級客戶端,推出新華全媒頭條,打造新華視點等報道品牌;光明日報成立融媒體中心……此外,上海報業集團的“平臺”戰略、青島報業傳媒集團的“內容生產、技術開發、運營推廣、模式輸出”四位一體驅動戰略等,傳統報業戰略化轉型取得了眾多創新成果。除了資源整合,報業進行組織融合和機構創新外,當前國內媒體融合實踐還有許多有益嘗試:“兩微一端”引領新媒體產品蓬勃發展、“媒體+電商”開拓多元經營新途徑、上市掛牌和收購、多途徑資本融合等。
2016年,新聞客戶端行業格局逐漸明朗,以人民日報、新華網、央視新聞等為領軍的央媒新聞客戶端,與騰訊、網易、新浪、搜狐、鳳凰等幾大門戶網站新聞客戶端,以及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等互聯網公司的新聞客戶端產品初步形成領軍陣容,從客戶端紅海中突圍。
微信、微博、今日頭條等已經成為互聯網傳播的核心平臺,并據此形成相應的社群經濟,社群經濟成為新的趨勢和熱點,尤其是在羅輯思維打通社群經濟電商模式并以13.2億元的估值融資,標志著社群經濟的商業模式探索取得了重大進展,也給傳統出版傳媒行業帶來了借鑒和希望。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上半年新增網民2132萬人,增長率為3.1%。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微信,毫無疑問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絕對霸主。2016年8月出版的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撰文稱,作為中國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具標志意義的超級應用,微信的成功得益于獨特的創新理念和以用戶為本的發展模式。
微信已經成為中國出版傳媒業營銷的重要陣地。建立在微信平臺基礎上的社群電商對圖書營銷帶來了巨大的動力。2015年涌現出了眾多“明星”社群電商——大V店、童書媽媽三川玲、小小包麻麻等。他們身經百戰,通過自己的互聯網社群,提升用戶體驗,聚攏人氣。
根據具有自媒體聯盟屬性的媽媽社群電商大V店自有數據顯示,2015年,大V店累計上架圖書2100多種,繪本占比90%。他們采取“電商+社群”的方式,圖書銷售額已經過億。接力出版社、耕林童書館、中信出版社、童立方、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等多家少兒出版商為大V店供貨。此外,羅振宇的“羅輯思維”微店,獨家在售圖書60余種,年銷售碼洋過億,足見社群經濟的潛能。除了上述案例之外,還有不少出版企業在經營線下的社群經濟,以讀書會、競賽等形式展開。2015年5月,人民社成立數字閱讀部(讀書會辦公室),專門負責讀書會各項工作。今年,讀書會開始在福建、遼寧、陜西、浙江、重慶、四川等地建立分會,惠及讀者10萬余人。中少總社在2015年舉辦全國尋找超級丁丁迷“挑戰星100”大型主題活動,聚集了近百萬名學生參與活動,700余位(組)作品入圍參評,影響廣泛。
從門戶時代的“專業傳播”到Web2.0時代的“用戶參與”,再到今天“平臺重塑,個人崛起”的眾媒時代,網絡媒體演進正在加速。在眾媒時代,“多媒體共生”升級為“萬物皆媒體”的行業高級形態。新的技術、新的內容和新的入口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而在這樣的“眾媒時代”中,變則通,創新乃生存之道。
2016年,被譽為第一網紅的papi醬,作為自媒體領軍人物,微信公號閱讀量動輒百萬,開通直播后更是達到千萬級觀看量,類似的成功自媒體還有咪蒙,公號運營9個月,交出了關注人數300萬+,平均閱讀量100萬+的成績單,廣告價位從不足3萬元飆升至45萬元。
2015年以來,我們看到自媒體不僅成為出版社重要的選題和內容來源,也成為新的圖書出版渠道之一。從商業角度來看,微信公號出書只是新媒體尋求變現的手段之一,類似的嘗試還可以看到電商、粉絲經濟等變現模式。隨著粉絲經濟上升為社群經濟,免費內容不再能夠滿足用戶需求,這帶來了內容付費意愿的凸顯,對知識和內容的深層次需求逐漸催生出分答、有問等一批付費型知識產品。
IP撬動出版產業鏈 泛娛樂將成經濟新引擎
2015年以來,泛娛樂、生態圈、IP等熱詞不斷涌現。根據2016年3月發布的《2015~2016泛娛樂產業白皮書》,泛娛樂是指由文學、動漫、影視、音樂、游戲、演出、衍生品等多元文化娛樂形態組成的融合產業,其中IP為產業上游的核心環節。
國家“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指出,要以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為突破口,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力爭到“十三五”末,形成一批文化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和增長極,全面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行業人士認為:泛娛樂產業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消費升級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大量機遇。
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爭相布局泛娛樂產業鏈,進行大規模的資本布局和戰略協同作戰,文化娛樂的航母型公司開始顯現雛形。此外,各大影視公司、游戲公司、廣電機構甚至是線下娛樂機構和體育產業,以各自優勢點切入,紛紛提出自己的泛娛樂戰略,泛娛樂創業面臨著更高的壁壘。
騰訊是布局泛娛樂生態的典范,而閱文集團則是其“必殺技”。文字是內容行業中的“內容”,閱文集團的原生內容讓騰訊的影視投資、動漫游戲開發等形成天然優勢。整合騰訊文學和盛大文學而成的閱文集團,其目標是深入文學IP衍生開發過程,保證IP的價值能在出版、影視、游戲、動漫、音樂、周邊等各產業領域進行充分和優質的開發,最終打通文學全產業鏈。
2016年被譽為“直播元年”,從游戲直播、秀場直播衍生而來的直播熱潮迅速發酵,直播風口也帶動了泛娛樂需求的迸發,主播、網紅在直播平臺上找了新的立足點,并催生出新的盈利模式。此后,新聞平臺、社交平臺、視頻平臺爭相布局直播業務,點燃了泛娛樂領域的生機,帶動游戲、影視、動漫、文學等領域融合發展。
而出版對IP的戰略部署,往往以傳統作家為核心。中版集團的曹文軒兒童文學藝術中心即可以視為一個IP的孵化工廠。多個產業的跨界融合與合作是大勢所趨,出版企業正在試圖挖掘更多的可能性。除了曹文軒本人作品受到影視等多個行業的關注與青睞外,2014年,該中心以曹文軒先生的名義設立了目前國內兒童文學界頭獎單項獎金最高的“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第一屆評選出的獲獎作品共6部,圖書作品都將于今年陸續與讀者見面,并且已經有影視公司與該中心就其中的部分作品進行影視版權的洽談。還就曹文軒的幻想作品《黃琉璃》《紅紗燈》與游戲公司進行有益開拓;還有“中國種子·世界花——曹文軒圖畫書國際合作項目”,是以曹文軒的原創作品為核心,邀請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及地區的插畫藝術家為其作品配畫插圖。
社群經濟驅動商業創新 微信已成營銷重鎮
資本催動業態跨界 出版傳媒股躍為新力量
2015年以來,中國出版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融合發展走向全面與縱深。新興媒體在技術革新的支撐下強勢登場,原有傳統紙質出版產業鏈被數字化趨勢全面滲透,既給行業帶來挑戰也帶來機遇。這在資本市場也得到相應體現,出版傳媒板塊成為國內資本市場越來越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
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12月16日在“新三板”舉行敲鐘掛牌儀式,成為首家登陸“新三板”的國有出版機構,進一步提升新聞出版及關聯企業在“新三板”的比重。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再次率先將包括中信出版、北教傳媒、世紀天鴻、經綸傳媒、安之文化、藍獅子等在內的25家“新三板”出版發行及密切相關企業納入年報分析。據統計,上述“新三板”企業2015年的總資產和營業收入累計也分別接近60億元和50億元,增幅分別高達39.07%和21.22%,其中有11家“新三板”出版發行企業的毛利率高達50%以上,童石網絡最高達到79.36%;華圖教育、中信出版、億童文教2015年營業收入分別高達13.59億元、7.78億元、4.07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17.61%、26.35%、30.02%,顯示出該板塊的成長性更為突出。
在資本市場同樣動作頻繁。在國家系列利好的刺激下,資本市場成為出版業借力的主要陣地,書企并購熱日漸升溫。民營企業成為國有書企并購的大方向。合一集團1.5億元收購磨鐵圖書,i美股擬收購當當,亞馬遜獲得法國私人包裹快遞公司25%的股份……中外書業資本運作的大手筆,總是會緊緊吸引各方的關注。近年來,國家對文化傳媒領域的發展與改革力度繼續加碼,文化產業日漸看好。同時,隨著國家對文化傳媒領域文化體制改革發展的縱深推進,各類資本聞風而動,不斷涌入,越來越多的國有文化企業也熱衷于在資本市場上閃轉騰挪積極進行并購擴張,在活躍的文化產業市場上分一杯羹,特別是跨行業、跨體制的并購運作,成為“做開出版、做強實力、做大規模”的不二之選。
全民閱讀升為國家戰略 閱讀空間興建精神地標
2016年3月,“全民閱讀”第三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閱讀,關乎一個民族的興盛和進步。開展全民閱讀,已逐漸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公共文化政策。近年來,全國各地陸續開展多種多樣的全民閱讀活動。以北京市為例,自2011年起便精心籌劃、群策群力,憑借得天獨厚的優勢,傾力打造“北京閱讀季”這一推廣全民閱讀的品牌,讓閱讀走進人們的生活,在全市掀起了一個個讀書的熱潮,在全社會營造出“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的良好文化氛圍。這些閱讀推廣活動還直接影響到了各地政府、出版發行集團對閱讀空間的打造。
以政府舉措為例,北京閱讀季的西城模式堪稱代表。短短兩年間,西城區通過引入社會力量打造出的公共閱讀空間已有近20家,甚至連交通銀行西單支行的大廳都建起了小型公益圖書館,提供500多種金融類書籍供讀者免費取閱。西城區的閱讀空間建設為探索新型的現代公共文化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成功試驗。
在出版、發行集團層面,也構建了不少公共閱讀空間。比如,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攜手合作,聯合打造的“書香建行”,讓書香不僅飄蕩在傳統的圖書館和新華書店里,也彌漫在建行的營業場所里,在傳播營造文化氛圍的同時,又增進了與客戶的相互感知。安徽新華打造的全國首個店館結合體書店亮相銅陵圖書館,集展演活動、藝文空間、文創商品、圖書音像經營板塊為一體的體驗式情景書局,該店與銅陵市圖書館、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構成了“三位一體”的城市文化引擎,成為文化的大觀園、閱讀的聚集地。深圳出版發行集團打造的“深港臺創意設計廊”展示和銷售著創意飾物、時尚電子用品、創意生活用品、精品陶瓷、創意玩偶等創意設計作品,既貼近民眾的生活需求,也為深圳及世界設計師的作品打造一個孵化、推廣、展示和銷售的嶄新平臺。定位于“體驗式閱讀成長空間”的海豚兒童書店正全力打造中國最溫暖、最專業的兒童書店,依靠專業的內容和服務,建立商品與用戶之間的價值需求連接,為孩子提供全程和個性化的成長解決方案。而言幾又書店在實體空間里旨在探索介乎家與寫字樓之間的第3種可能,致力于打造一個涵蓋書店、咖啡廳、藝術畫廊、文創生活館、創意孵化地的復合式文化美學空間。
2015年出版產業的創新之處可圈可點。總體經濟形勢下滑引來的行業躁動得到緩解,出版人不再冒進而更加注重“謀定而動”,注重在“質”上而非“量”上用力。產業鏈的延伸方向更為明晰,數字產品的功能定位準確,內容垂直運營成果顯著,線上線下的全渠道營銷更為常見,麥當勞肯德基的加入催生了諸多爆款。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出版行業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供應鏈得以縮短,價值鏈繼續延長。
借力資本、延長產業鏈是出版業做大做強的必經之路。2015年,出版業并購、重組、上市的“大動作”不斷,出版產業鏈上下游布局逐漸明晰: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變更組建為浙江教育出版集團,成為地方首個教育出版集團,建立教育產品服務體系的步伐加快;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內生裂變和外延并購的方式,成立首家以出版為核心、跨國少兒文化產業集團,意欲向教育培訓、數字新媒體、動漫、游戲、影視、文化創意、文化服務貿易、周邊開發等少兒產業鏈上下游輻射;長江少年兒童出版集團旗下、以學前教育領域為主要方向的核心子公司愛立方兒童教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新三板,通過經營連鎖幼兒園等形式,繼續為中國的幼兒教育和保育提供更加精細化的專業服務;河南科技出版社依托出版特色,開設第一家手工綜合體驗店“完美手工生活館”,開展培訓、銷售工具材料等業務,“大出版”格局呼之欲出。
即使是出版機構內部,內容的運營也顯示出了無限可能性。長江出版集團旗下湖北科技出版社“綠手指”園藝事業部,就以園藝生活類圖書以及產業化延伸為方向,定期組織花友聚會,并舉辦了多次“尋花”之旅,聚合了大量忠實“花粉”。
數字化轉型仍是出版行業的重頭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技能等新興技術成為出版業利民數據庫必不可少的基因。人民法院出版社通過獨有的法律知識導航體系和領先的裁判剖析與同案智推大數據引擎,對海量法律條文、案例要旨、法律觀點、裁判等法律知識資源進行加工推送,成為中國第一家法律知識服務和案例大數據服務深度融合的法律平臺。中國對外翻譯出版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中譯語通科技有限公司整合機器翻譯、語義分析、智能采編、數據挖掘等10余種當前最先進的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推出首款跨語言大數據產品“譯見”,為政府、機構、企業等提供可靠的跨語言大數據智慧精華。中國林業出版社建立國家瀕危野生植物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大數據;化學工業出版社開發“化工知閱”平臺,進行化工知識出版服務,打通出版流程。不難看出,在經過艱難的起步期和迷茫期,出版機構在數字產品開發上更為審慎并做好打長久戰的準備,精、專、特、全成為“四字經”。
營銷出新樣,線上線下齊發力。2015年圖書爆款頻出,除了得益于線下銷售渠道的回暖外,線上渠道功不可沒,線上社群、自媒體的經濟價值被充分挖掘,全渠道營銷、活動營銷成為新常態。2015年,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開展了全國尋找超級丁丁迷活動,在線上,中少總社不僅通過中國移動開通專題頁面進行推送,還將《丁丁歷險記》人物形象植入游戲,線下則組織小記者參加活動并展示優秀作品,在圖書宣傳的同時聚集了人氣,達到了品牌宣傳之效。與之類似,童趣出版有限公司攜手肯德基,在全國448個城市的1678家肯德基餐廳進行“奇先生妙小姐 萬場故事會”公益讀書活動,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組織了“浙少故事總動員”活動,明天出版社策劃“沙沙讀書會”個性化社群營銷系列活動等。
2015年,“社群”成為出版發行人員最常提及的一個詞。媽媽社群電商“大V店”,明星公號童書媽媽三川玲、小小包麻麻等自媒體甚至代替書店、三大電商成為重磅新書首發渠道。更多基于社群的付費閱讀服務推出,如湛廬文化廬客匯推出的“ 12+50 ”的閱讀解決方案——會員每月能比上市時間提前兩周收到1本量身推薦的新書,能享受到每周一次共計50堂的微信語音線上晚課。通過激活社群活力,出版機構實現了產品、渠道、終端的全線貫通,構建了強大品牌影響力。
不難看出,無論是在傳統主業,還是在延伸產業上,出版機構的轉型融合步伐從未停止,更多新鮮創意的加入,使得出版機構不再只是文化服務提供者更是高品質生活方式的引領者、倡導者。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