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觀新聞|北宋的諜影重重!終于有一部“汴京諜戰”小說出版了

新聞鏈接:https://wap.zhengguannews.cn/html/news/446978.html
正觀新聞(正觀新聞記者 劉鴻橋)微信對話框的消息閃爍,另一端是剛卸下三年寫作重負的南飛雁。一張泛黃碑文照片躍入眼簾——《遼尚書左仆射中京留守賈師訓墓志》上模糊的“其府置一局,諸事連外境”墨跡,是遼國情報機構刺機局唯一的史料殘片,也是他新作《汴京聽風錄》的隱秘起點。

《汴京聽風錄》 南飛雁/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這位河南作家如考古者般在歷史的裂隙中掘進。開封城北“孫李唐”村牌匾(原“遜李唐”)下的閑談,化作小說里遼國間諜藏身的西炭院巷;《清明上河圖》的煙火下,蔡河漕工衣領的汗漬、腳店筷籠的銳角,被他解讀為暗流涌動的信號。南飛雁的筆如同探針,刺破北宋汴京繁華的表皮,讓潛伏的諜影在槳聲燈影中顯形。
北宋缺馬,前線殺驢充饑,都城卻烹驢為藝——這種撕裂,本就是最好的諜戰劇本。此刻的南飛雁,仍是麥田里辨認風形的少年,只是這次,他讓風卷起了汴京城深處千年前的暗涌。
6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活動中心,舉行了作家南飛雁新書《汴京聽風錄》首發儀式。現場,南飛雁與著名作家劉震云、宋史專家趙冬梅、人文學者梁鴻暢談北宋人文與歷史小說寫作,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長江文藝社社長尹志勇對本書進行了首發致辭,活動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曉琴主持。
大咖精彩點評《汴京聽風錄》
楊慶祥表示,《汴京聽風錄》打破了嚴肅文學和通俗文學的界限,以嚴肅文學的手法、格局來處理通俗題材,將可讀性與可寫性完美結合,故事精彩、人物鮮活、語言精湛。同時,在傳統的三國、秦漢、明清之外,開拓了北宋這一歷史故事的富礦;并書寫了一個新的文學地標——汴京,以文筆細膩的方式展示了11世紀中國的城市生活史。在這個意義上,《汴京聽風錄》可以與《東京夢華錄》進行對讀。
在活動現場,南飛雁首先介紹了《汴京聽風錄》這部作品寫作的緣起——寫一部關于北宋歷史的小說是他多年的愿望。他提到,自己出生在河南黃泛區的農場,從小生長在農村的他,最大的娛樂活動就是被奶奶帶去看豫劇。豫劇中取材宋朝的戲很多,例如“貍貓換太子”等。他是在大腔大嗓的唱詞里完成了文學的啟蒙——知道了什么是英雄豪杰,什么是無道昏君,什么是忠臣良將,也因此對北宋歷史中的一個個未解之謎產生了興趣。
著名作家劉震云是南飛雁的良師益友,他認為,《汴京聽風錄》作為小說,首先做到了好看,這是需要智慧的,南飛雁用純文學的知識儲備,寫好了諜戰的通俗題材,沒有深厚的文學底蘊是做不到的。對于虛構小說來說,有時候要求比生活更真實。要做到這種真實,就要講出生活中那些講不清楚的、來不及思考的道理和哲學。文學的底色是哲學,但不是佶屈聱牙的哲學,而是用最質樸的語言說出最深刻的道理。《汴京聽風錄》做到了細節的真實,用細節來推進情節,這是非常重要的。
此次首發活動特別邀請到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宋史專家趙冬梅。趙老師認為,年輕一代的讀者很適合跟著《汴京聽風錄》的故事,做一次“尋找真相”的閱讀。汴京就是現在的開封,這里不做首都已經1000多年,在北宋時期,這里集中了最優秀的人才;在如今,這里也仍舊是一塊熱土,有著深厚的文學底蘊。《汴京聽風錄》所在的時代,堪稱華夏群星閃耀的時代,但歷史書能保留到今天的信息,百不存一二。因此,在歷史小說創作中,非常依賴作者卓越的想象力,用想象力超脫歷史的束縛。南飛雁這本書就讓人讀到了這種感覺。
著名非虛構作家梁鴻提到,《汴京聽風錄》在歷史現實的框架之內,虛構出了一個龐大的世界,嶄新、完整、富于魅力。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創造力。歷史小說的創造力和科幻小說不同,科幻小說是創造新的社會秩序,一種文明的向往,而南飛雁在已有的歷史、已有的人物如柳永、晏殊、宋仁宗的現實秩序之下,進行了新的建構,這特別考驗一個作家的創造力、想象力、對主題的服務能力。而河南作家之所以能寫出這么“寬闊”的作品,與河南本地的古中國味道息息相關。在這片土地上,人與歷史生活在一起。包括劉震云作品的寬闊心靈和歷史感,也是來自他作為河南人,對整個大地的認知。而《汴京聽風錄》諜戰的外衣下,其實是帶讀者重回北宋的大地,感知那時候每一類人的生活,如同工筆細描。
AI能否替代作家創作?
在活動尾聲,是嘉賓與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讀者的精彩交流。長江文藝出版社特邀知名文化自媒體“小玄夜說書”博主小玄,對嘉賓提出了問題:在現在這個 AI的時代,歷史懸疑小說創作這個領域,能不能被AI替代?
劉震云認為,AI最大的特點是信息的收集和提煉。AI的創作可以替換已有作品的任何一個特征,它可以寫“南京聽風錄”“西京聽風錄”,但無法寫出作者們沒有寫出來的生活。文學和藝術創作的正確道路就是走向未知的“不同的道路”,而非對過去的推演復制。
南飛雁認為,任何一個時代科技的變化,它要淘汰的都是那些有水分的、缺乏創造力的、缺乏創造性的事物;真正有創造性思維的、真正有創造實力的、有熱切的文學追求和實踐能力的作家,會在這個AI時代迎來真正屬于自己的黃金時代,這也是屬于讀者屬于文學的黃金時代。
同時,梁鴻從個人經驗的角度分析了AI爆火的現實意義。她提到,AI激發了她“一定要好好寫”的斗志,從而與自己筆下人物的關系更深刻了。文學是要創造一個活生生的人,前所未有的人,這是文學所不能被替代之處。AI可能會成為一個很好的助手,但是不能夠完全代替作家所創造的每一個人的每一種事物,每一種生活。
在活動的最后,作者南飛雁向文學院贈送了新書《汴京聽風錄》。

【作家簡介】
南飛雁,河南唐河人。1980年出生于國營黃泛區農場。中共黨員。2002年畢業于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在河南電影制片廠(后改組為河南影視集團)工作,任專業編劇、文學編輯。河南省委宣傳部首批簽約作家。200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21年當選鄭州市作協第四屆主席團主席,2021年12月,任中國作家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作協副主席、秘書長。
南飛雁作品獲首屆海峽冰心杯中華在校生中長篇小說出版征集活動優秀獎,河南省第一、二屆五四文藝獎文藝類金獎,河南省第八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河南省2008年度優秀圖書獎,2024年1月,入選第五屆茅盾新人獎獲獎名單。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