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以繪本解讀精神 以精神滋養童心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是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策劃出版的一套旨在弘揚革命傳統,助力少年兒童“五史”教育的主題讀物。該書由黨史專家張樹軍擔任學術顧問,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李東華擔任主編,高洪波、柳建偉、王宗仁、葉梅、徐劍等知名作家,以及張麗華、王烈、祁嬌娜等知名畫家組成創作團隊,以繪本這種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偉大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本套系每本書都通過完整的故事、生動的情節,用小切口反映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并配以富有藝術感的圖畫,幫助小讀者理解故事內容,厚植愛國愛黨情懷。”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總編輯姚磊介紹說,作為國內首套系統聚焦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少兒主題繪本,該書圍繞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46種精神,以生動故事為少年兒童搭建理解歷史、感悟精神、啟迪未來的橋梁。該系列目前已出版30本,部分圖書已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增補項目、2023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2024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日前,長少社還與中國盲文出版社聯合推出了該書系的盲文版。
賡續紅色血脈是童書出版人的使命

▲ 部分分冊圖書
“深入宣傳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是我們賡續紅色血脈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策劃這套‘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正是童書出版人肩負的光榮使命。”在姚磊看來,百年奮斗鍛造了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形成了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讓少年兒童了解、賡續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不僅至關重要,更是刻不容緩”。
“精神譜系”具有高度概括性,如何讓孩子們易于理解?“我們希望通過繪本這種親切、生動、直觀的形式,把宏大深邃的精神內涵轉化為孩子們喜歡看、看得懂、能共鳴的故事。”姚磊介紹,打造這套書的初衷,就是以繪本解讀精神,以精神滋養童心,讓紅色基因如春風化雨般融入孩子的內心,成為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寶貴精神財富,陪伴他們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奮斗、肯吃苦的時代新人。
據了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策劃之初,在落地實施方面充滿挑戰。長少社攻堅克難,一方面,在與文字作者及畫家溝通的過程中不斷強調:雖然主題宏大,但切入點要小而精,“解讀”必須準確,故事要有吸引力,人物塑造應立體鮮活。另一方面,在具體編創過程中,堅持從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以繪本為載體,巧妙搭建歷史長河與童真世界之間的橋梁:以少年兒童認知特點為基準設計敘事節奏,用充滿童趣的審美視角解構宏大主題,在點滴故事中浸潤紅色基因,讓黨的光輝歷程與精神密碼化作滋養童心的精神養分。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為平衡歷史的嚴肅性與兒童的趣味性,“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形成了專業、強大的編創團隊,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研究員、中共黨史和黨史人物研究專家張樹軍擔任該書顧問,兒童文學作家、評論家李東華擔任主編,同時,創作隊伍匯聚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駿馬獎獲得者等知名作家,插畫更有美術界名家繪制,為保證圖書質量提供了堅實保障。
在編創過程中,作家、畫家與編輯密切溝通,對圖文內容進行多輪打磨。面對部分書稿中存在的主題性與可讀性不夠協調的問題,編輯團隊迎難而上,反復打磨,通過精心調整情節與結構,適當融入幽默、夸張等表現手法,不僅提升了故事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也增強了圖畫的視覺藝術效果,使其更加貼近兒童的審美心理。長少社嚴格執行“三審三校一讀”制度,確保導向正確、史實準確、品質精良。此外,還在書中特別設置了背景導讀與知識鏈接版塊,幫助小讀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每一種偉大精神,厚植愛黨愛國情懷。
把偉大精神融入孩子愛看的故事中
談及“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的特色,姚磊認為,該書通過生動而又充滿童趣的敘事,將抽象的精神轉化為可感知的具象場景,在情感共鳴中降低理解門檻,活化紅色記憶,讓愛國主義情懷、集體意識等自然浸潤童心。
兩個叫三娃子和川伢子的少年,與他們的家人生活在湘南的香花嶺,他們重要的生存基礎和快樂來源是一頭叫“小白”的驢子。紅軍經過時借走了小白,卻沒有按照承諾如期歸還。為了討回如此重要的財產,也出于一時意氣,兩個少年踏上了尋找之旅……這是該書系中表現長征精神的分冊《香花嶺的追隨》講述的故事。

▲ 《香花嶺的追隨》(內頁)
“毛驢小白是這部作品的‘戲眼’。有了小白,作品的故事和人物命運都有了重要的依托。”《香花嶺的追隨》作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柳建偉在談及創作經過時說,中國的農民歷來重視家里大牲口的作用,對于這個農家而言,毛驢亦如是。小白夜里在家里磨豆漿出力不小,白天又要馱著豆腐去鎮上賣了換錢,它丟了,對于這個家就是滅頂之災。于是,一頭毛驢引發的兩個少年追隨共產黨的故事,就自然地發生了。
“給兒童讀的作品,不能涉及太深刻的主題,兒童的心智和認知無法洞悉這些。但是,給兒童寫的作品,又不能太簡單,盡是寫些人世的美好,對兒童也沒什么好處。”柳建偉說,基于這些思考,書中在兼顧溫暖、希望、童趣等內容的同時,設置了戰爭背景,既增加戲劇沖突的張力和可信性,也想用戰爭年代的故事,為少兒讀者提供一些他們這個年齡段能理解的道理。“兒童讀物易做難工。我在這部作品中,小心兼顧了多個方面。為孩子們寫書,每個作者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柳建偉表示。
“用孩子們的視角來看世界,一切都會變得更加有趣。”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是表現新時代北斗精神的分冊《北斗星,亮晶晶》的作者,書中,她準確把握小讀者的閱讀心理,用小容量的繪本文本傳遞內涵豐富的新時代北斗精神。在她看來,北斗導航系統在孩子們的眼里是一顆顆串珠成鏈的星星,但這些星星的來歷蘊含著“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眾一心、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講述北斗的故事就是彰顯北斗精神,二者相融,還能與孩子們的夢想追求結合起來。
“用‘星星串’‘巨人眼’等可感的文學意象,可消解科技知識的晦澀感,讓‘大國重器’既保持科學的嚴謹,又具備文學的感染力。”葉梅認為,無論面對哪個年齡段的青少年讀者,要與他們平等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訓導。同時要讓知識性、趣味性和文學性融為一體,將科普知識與科學家的創新報國、勇于探索的精神融為一體,讓帶有科普意味的兒童文學具有與孩子們的心靈共情的溫度。


▲ 《北斗星,亮晶晶》內頁
在表現塞罕壩精神的分冊《一棵樹的驕傲》中,該書作者、《光明日報》高級編輯王國平選擇了塞罕壩上一棵近200歲的功勛樹作為故事的講述者,視角獨特。“就塞罕壩精神的闡釋而言,這棵功勛樹是最佳代言人。它有歷史的縱深,也有現實的價值,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我就想著請它‘開口說話’,從歷史深處緩緩走來,讓現在的孩子‘聽老爺爺講那過去的事情’。”王國平說,寫文章,主張“就簡”,繪本的創作更應該朝“簡”的方向努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就要削弱內在的力量。這個“簡”,往往能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一棵樹在那里說話,簡潔也有力量,讓故事有了一個支點和落點。”


▲ 《一棵樹的驕傲》內頁
王國平說,自己有兩個孩子,他們愿意多讀幾遍的繪本,大多是有趣的。因此,他在創作中會把自己設想成為一個孩子,問自己就這個主題,想聽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又把自己設想成為一位老爺爺,把故事講得具有真實感和厚重感。“林業上有一個說法,叫‘適地適樹’,大致跟俗話‘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意思相同。給孩子寫書,自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尊重他們的心智、習慣和脾氣。”王國平表示。
用鮮活圖畫拉近兒童與黨史的距離
《鴨綠江北岸》的封面上,白茫茫的冰面、黑沉沉的水面,配合隱約可見的渡江場景畫面,如同一把神秘的鑰匙,悄然打開孩子了解抗美援朝那段波瀾壯闊歷史的大門;《南泥灣》中,文字部分描述了戰士們開墾南泥灣的艱辛歷程,圖畫部分則通過展示戰士們揮舞鋤頭、播種糧食的場景,以及他們臉上洋溢的堅定與喜悅,與文字形成呼應;《山丹花開》的畫面以土黃色和綠色為主色調,土黃色象征著太行山的廣袤土地,綠色則代表著生機與希望,與故事中軍民魚水情、頑強奮斗的精神相契合……
“‘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用生動鮮活的圖畫拉近兒童與黨史之間的距離,讓偉大精神的內涵有了具象化、藝術化、兒童化的表達。”姚磊說,這套書在用文字講好故事的同時,注重將宏大主題與多元美術風格相結合,實現美育與德育的深度融合,拓展紅色主題的美學表達。
山東畫院高級畫師張麗華參與了《太行山上的誓言》《長在高山上》《萍萍的紡車》《金豆豆,銀豆豆》等多個分冊的圖畫創作。“出于對這些事件的興趣與熟知,我畫起來比較順暢,故事發生地都是我曾經寫生的地方。”張麗華說,畫紅色故事有許多可以參照的歷史文獻和照片,這一則給創作帶來方便,二則也形成約束,令習慣于天馬行空的思路不至胡來,必須令人信服地描繪出特定環境中的特定人物與事件。他盡力把人物放到故事中“造型”,在規定情節中以典型的動作來做該做的事。

▲ 《太行山上的誓言》內頁

▲ 《萍萍的紡車》內頁

▲ 《金豆豆,銀豆豆》內頁
“大量的文獻研習閱讀,結合寫生素材,保證了我盡可能還原故事氛圍,畫出應有的畫面感,讓主角背后,也有特定歷史場景中應該出現的人、發生的事。”張麗華認為,在繪本創作時,畫家腦中要建立起文字之外的另一具體景象,主要人物是故事的“出梢”,他們背后的人和事才是故事的因與果。比如,在創作表現延安精神的《萍萍的紡車》時,有一個“動員會”場景,人物身后的軍人家屬有的在納鞋底,有的在纏麻線,有的在捻線穗,有的在補軍衣。萍萍家的窯洞中還貼著力群、古元等畫家《豐衣足食》的版畫年畫。又如,在創作表現張思德精神的《長在高山上》時,書中遠景有經過的抗戰隊伍,也有大生產的軍民,是一派真實感人的生活場景。
“在畫表現照金精神的《金豆豆,銀豆豆》時,有幾件前輩畫家的木刻和年畫為我提供了‘延安豆選’的畫面,而我又正在為一個年畫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做培訓,于是想到了‘喚醒’延安版畫和年畫,讓其中的人物重新‘活’過來,再演示一遍當年‘豆選’的情景。”張麗華說,畫風本身既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內容,質樸的畫面氣象和情緒與照金人的“民主”精神氣質是合二為一的。“一群不識字的農民用‘豆選’的方式衍生出了‘無記名投票’的特殊意義,將民主精神賦予了樸素的品質,今天讀來,仍讓人為之動容。”
在創作表現紅旗渠精神的《太行山上的誓言》時,張麗華查到紅旗渠建設特等模范張買江來自當時的林縣小店公社,于是把“小店”畫在了人物背景中。為了增加紀實感,他還參考照片將幾個關鍵場景給予繪畫性再現,包括登有《引漳入林動員令》的報紙、縣委干部們帶隊奔赴工地、寒冬臘月里在懸崖上以帳篷安身等。“紅旗渠值得永久銘記,那一代人用雙手開出了一條世界罕見的‘人間天河’,至今想來仍讓我潸然淚下。”張麗華表示,在繪畫過程中,他也被不斷激勵、感染,“每完成一個故事,就接受一回精神的洗禮”。
“《紅駒》是以小戰士和馬為切入點,將個體命運與集體歷程編織在一起,巧妙地讓遵義會議精神化作可觸摸的情節與可感知的細節。”青年畫家祁嬌娜在談及該繪本的圖畫創作時說,她采用中國畫的朱砂來呈現“紅駒”,考慮到兒童對色彩的高度敏感,這匹紅馬經過特意提煉,不僅是視覺上的鮮明符號,更凝結著我黨的無畏勇氣。此外,在構圖和角色造型上也進行了夸張與擬人,以貼近兒童的閱讀興趣。如在小戰士與紅駒的互動中,紅駒的眼神從最初的迷茫到欣喜,從見證苦難時的悲傷到最終望向遠方時的堅定,讓原本抽象的精神信念變得可感可知。小戰士的著裝變化也藏有深意,從布滿補丁的舊衣,到后來換上整潔保暖的軍裝,這一細節既直觀展現了紅軍曾經歷的艱苦歲月,更清晰映照出遵義會議前后的轉折與變遷——會議如明燈引路,讓隊伍在困境中尋得方向,不斷前行。

▲《紅駒》內頁
精耕細作出精品,“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故事繪本”出版后,贏得廣泛好評,也給國內少兒主題繪本的創作和出版帶來了新的氣象。姚磊表示,長少社后續還將開發數字繪本等衍生產品,以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在與中國盲文出版社合作出版盲文版的同時,考慮維吾爾語版等多語種版本的出版。此外,長少社還積極與幼兒園合作,讓這套繪本成為幼兒園思政教育的重要讀物。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