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客戶端 | 作家馬伯庸走進中南民大,解讀“歷史中的大與小”

新聞鏈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560685/4093681/0?w=1758347076701&uik=37V8t19p&share_plat=wechat&sec=1122ebd6&contentType=5&tencentShare=1&historyback=1
9月19日晚,倍閱書店聯合中南民族大學開展2025年“倍閱”大學生紅色共讀活動“紅色正青春·專家系列講座”,邀請知名作家馬伯庸作“歷史中的大與小”主題分享。這也是“書香長江”閱讀周活動之一。

馬伯庸的創作,往往從歷史長河中的小事入手,挖掘歷史之大、洞察人性之真。他通過一系列史料和一幕幕故事,生動講述隱藏在宏大歷史敘事背后有血有肉的人物和事件。近年來,多部由他原著改編的影視劇如《長安十二時辰》《古董局中局》《顯微鏡下的大明》《風起隴西》等持續熱播。

一開場,馬伯庸就打趣道:“感謝大家周五晚上還來聽講座——我上大學的時候可不干這種事。”在一片笑聲中,他巧妙切入主題。

馬伯庸從秦朝士兵“黑夫”的家書講起,類比當下大學生“要生活費”的日常;提到一塊刻有“是是是”的漢磚,他笑稱這是“一塊社畜磚”;講到古時考試題時還跟底下的同學聊起了“考研”的問題。整個活動過程中,馬伯庸在講述歷史內容的同時,巧妙地把所講的歷史跟大學生的具體情況聯系,貼近生活、風趣幽默。他強調“所有的事情都從人性出發,無論古今人物所處時代不同,人性永遠不變”,歷史敘事應“大事不虛,小事不拘,以小見大”。

在提問環節,中南民大一名男生說:“現在就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發現與想象中不太一樣。”馬伯庸幽默地說:“漢語言文學專業雖然不一定培養作家,但你可能成為作家。”他說,漢語言文學專業更多是研究文學作品,而寫作是創意寫作。這名男生也幽默地回應:“我一定能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一筆的作家。”

一名女孩提問,是什么事情促使馬伯庸寫《長安的荔枝》。他回答:“其他人關心‘妃子笑’,而上班人則關心'一騎紅塵'背后的人。”他還舉例,現在吃西瓜涉及瓜農、司機、售貨員等多方努力。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