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以擔當之姿挺立支點建設潮頭
中國共產黨武漢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體會議于2025年8月19日舉行。會議指出,省委高度重視武漢發展,明確要求武漢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全市上下必須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更加深刻體悟責任之重、期許之深、要求之高,進一步強化支點意識、扛牢使命責任,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作為支點建設的關鍵,廣大黨員干部要堅定信心、錘煉本領、挺膺擔當,既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以擔當之姿挺立支點建設潮頭,謀新求變、奮楫爭先。
看得清、悟得透,才能干得準、干得實。深刻把握國家戰略意圖和湖北發展大局,是推動武漢在支點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的根本前提。唯有理解到位,弄明白“為什么干”,工作才能抓住關鍵、干出實效。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是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湖北的重大使命,也是湖北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機遇。當前,支點建設進入關鍵期,亟須動力強勁的“火車頭”破局開路。武漢是中部地區首個GDP突破2萬億元的城市,經濟總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創新資源富集、產業體系完備、市場活力充沛,兼具經濟規模、競爭力與輻射力的綜合優勢,奠定了其支點建設的“龍頭”地位。從更深層次看,在構建“雙循環”格局的今天,作為新時代內陸開放新高地,武漢是打通國內大循環堵點的關鍵樞紐、鏈接國際循環的重要節點,戰略價值尤為凸顯。強化其樞紐功能、釋放超大規模市場潛力,直接關乎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韌性。年輕干部必須摒棄旁觀心態,跳出“一畝三分地”,將本職工作主動融入支點建設全局性謀劃推進,主動琢磨在打造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加快“三個優勢轉化”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武漢實踐中,我們能做什么?突破口在哪里?能貢獻什么力量?以思想的主動贏得工作的主動,切實扛起“必須干成”的責任擔當,激發“時不我待”的奮進自覺。
擔當作為、奮勇爭先,光有滿腔熱忱不夠,更需練就一身“硬本事”,真正扛起重任、破題解難。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武漢迎難而上、開拓創新,用活戰略疊加優勢,鉚足干勁在支點建設中挑大梁、當先鋒、打頭陣,推動經濟運行穩中向好、進中提質,取得了上半年GDP破萬億的好成績。實踐證明,唯有抓住要害、把準方向、精準發力,才能扛得起發展重擔。當前,置身經濟社會發展轉型變革的歷史關口,推動國家中心城市能級提升、擔綱支點建設龍頭的擔子更重,尤需保持戰略定力,掌握科學方法,破除“本領恐慌”,厚積擔當作為的底氣。年輕干部要主動投身一線,勇挑重擔、敢啃硬骨、善解難題,在實戰中墩苗歷練,聚焦武漢發展所需,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打造支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等核心目標,聚焦堅定不移推進轉型發展等七個方面重點任務,堅持“缺什么補什么”,系統學習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城市治理、數字經濟等知識技能,系統掌握駕馭“一難兩難多難”的復雜局面的本領方法,在工作領域深耕細作、鉆深研透,努力成為懂政策、精業務、善謀劃、能落實的行家里手。同時,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支點建設愈往深處去,那些深層次的矛盾、歷史遺留的痼疾、突如其來的風險挑戰,躲不開也繞不過,唯有自覺提升應急處突、攻堅克難、防范化解風險的能力,在風浪里練就“幾把刷子”,才能確保關鍵時刻頂得上、扛得住、打得贏,成為堪當重任的“疾風勁草”。
實踐是檢驗擔當作為的最終標準,優良作風是奮勇爭先的根本保障。擔當作為關鍵在“為”,貴在敢為、善為;奮勇爭先主要靠“干”,重在干則干好、干則一流。要永葆銳氣、敢闖敢創,砥礪動真碰硬、滾石上山的意志品質,善用改革思維、創新方法破題開局,聚焦優化營商環境、培育新質生產力、創新超大城市治理等重大實踐課題,大膽探索、問計于民,堅決打破思維定式和路徑依賴,努力創造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武漢經驗”。要聞令而動、緊抓快干,發揚“一天當作兩天用”的拼勁,攀高比強、跨越趕超,傾注心力干事創業,推動肩上各項工作提速增效、爭先進位。更要力戒虛功、務求實效,時刻繃緊作風建設這根弦,踐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主動到改革發展主陣地、科技攻關最前沿、項目建設第一線去,擔重任、扛硬活,深入到條件艱苦、矛盾集中、群眾需要的地方去,聽真話、解難題,用自身的“辛苦指數”,實實在在地換來一域的“發展指數”和群眾的“幸福指數”。總而言之,年輕干部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涵養自覺為大局擔當的境界情懷,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確保一己一域與大局全局同頻共振、同心同行。
戰鼓聲聲催人進,使命在肩不容辭。年輕干部要把信心強起來、狀態提起來、干勁鼓起來,深刻認識、牢牢把握支點建設這一戰略機遇,在思想淬煉上鑄魂、在能力鍛煉上賦能、在崗位歷練上建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勇立時代潮頭,為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武漢篇章、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貢獻更大力量。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