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沒有“套路”的調研更打動人心
近期,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八項規定以改進調查研究為首要任務,明確要求破除形式桎梏,直指“調研秀”癥結。然而,實踐中“安排式調研”“打卡式走訪”等痼疾仍時有復發,猶如頑癥難祛。有組織的調研固然正式,但沒有“套路”的調研才更能打動人心。
脫離精心準備的講稿,問出的才是真情。調查研究是掌握實情的基礎,是避免“拍腦袋”決策的關鍵。如果對于調研的問題,已經預設好了答案,甚至調研沒完成,調研報告已經完成,那么調研就失去了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曾經笑著打斷了準備念稿的村支書,說“不要匯報,我問一句,你答一句”,問答之間盡顯求真務實精神。沒有刻意準備的回答,少了匠氣,接了地氣,少了順耳話,多了逆耳言。盡管有可能聽到刺耳的聲音,但拒絕刺耳的真實,就是拒絕進步;直面前方的困難,才能迎來發展的良機。
避開刻意培植的“盆景”,看到的才是全貌。近日,河南省紀委監委公開通報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其中河南省寧陵縣委原常委、宣傳部長王東霞因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被嚴肅查處,其為應付檢查,豪擲249.62萬元財政資金打造“經典觀摩路線”,對沿線21個行政村共計40多萬平方米墻體噴漆刷白,將人居環境整治異化為“刷白墻”的表面功夫。這根源上還是政績觀出現了問題,缺乏直面問題的勇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基層干部用“盆景”搪塞上級,恰恰反映了調查研究必須持續改進作風。黨員干部要敢于往矛盾窩里面“鉆”,親自嚼一嚼群眾百姓的酸甜苦辣,才能真正與人民群眾同氣連枝,感同身受,避免鬧出“何不食肉糜”的笑話,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中切實找到解決問題、打開局面的“真經”。
調研的“套路”,實則是思想的“桎梏”、作風的“頑疾”。那些花在準備講稿、打造“盆景”上的時間與金錢,若能節省下來,為群眾辦一些可感可及的民生實事,將大大提升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基層干部也能從煩瑣的迎檢、層層陪同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精力放在走村入戶、傾聽民聲、解決難題上,真正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里。無論是在尋烏調查時,“拼著精力把一個地方研究透徹”的毛澤東,還是蘭考治沙時,頂著黃沙滾滾察看風口的焦裕祿,早已身體力行告訴我們,調查研究最重要的,不是“花團錦簇”的“面子”,而是真鉆研問題、真解決問題的“里子”。只有摒棄調研的層層套路,把視線從“盆景”上移開,才能真正看到“苗圃”、看到“森林”,才能真正掌握實情、贏得民心。
調研之要,在于破虛立實、去偽存真。唯有撕下“套路調研”的面具,才能讓民聲穿透形式主義的圍墻。從尋烏調查的深挖細究到蘭考治沙的躬身力行,實踐早已說明,真知在泥土中沉淀,民心在真誠中凝聚。黨員干部當以“腳下不避泥濘、耳畔常聞疾苦”的姿態,將調研化作連通黨心民意的橋梁。唯有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澆灌民生,方能在解決急難愁盼中干出實打實的業績,讓發展答卷寫滿群眾笑顏。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汪君(武漢市江岸區“青橙計劃”網評團隊、區委組織部)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