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升級、業態創新應成“十五五”出版業重要基調
2025年出版業正行至關鍵節點。近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在成都發布的《2024—2025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顯示,行業正經歷從“政策加持”到“數智賦能”、從“單一出版”到“生態運營”、從“國內市場”到“全球布局”的深度轉型。面對行業下行壓力與技術浪潮疊加的雙重考驗,如何科學研判形勢、謀定“十五五”發展新局,成為出版界共同關注的重大命題。業界認為,轉型升級、業態創新應成為“十五五”時期出版業發展的重要基調。
政策紅利釋放
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
報告顯示,國家層面持續出臺鼓勵和支持文化與出版發展政策,從制度層面為行業注入了高質量發展的“底層動能”。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馮士新表示,一系列政策的集中出臺,為出版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政策紅利,堅定了行業發展信心。“出版業正在經歷發展的陣痛期,主要經濟指標呈現下滑之勢,需要政策加持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能力。”他認為,出版的商業邏輯以內容價值為核心,抗風險能力強,面對當前困境應保持“謹慎的樂觀”,通過頭部企業轉型發展帶動行業創新發展,形成結構合理、動能持續的增長模式。
政策利好與產業實踐正在匯合為新的增長邏輯。江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宋吉述認為,出版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關鍵在于內容與技術的雙向賦能。他介紹,集團自2023年上線編輯工作平臺“鳳凰智羚”,連接5個大模型,開發30余個選題、編輯、審校、營銷等應用場景。“AI不是簡單的效率工具,而是要成為出版業態創新的助力引擎。”在他看來,AI技術提供了讓出版機構從“內容制造”走向“數據運營”的機遇和能力,有可能推動構建出版服務新生態。
馮士新提出,出版機構要把優質內容轉化為高價值數據資產,推動形成以內容為核心、以數據為驅動的產業新結構。出版業要積極開展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并探索建立跨機構、跨領域的數據標準與資源共享機制。
AI重塑出版生態
融合發展動能澎湃
在《2024—2025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中,“人工智能”被反復提及。報告指出,AI正在促使出版業在內容生產、營銷服務、渠道運營與產業協同等層面發生系統性變革,推動出版業加速邁入數智化發展新階段。
馮士新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出版業要強化內容與技術的雙向賦能,出版機構不應僅把AI視作輔助工具,更應將其納入產業規劃、企業發展的總體布局,以內容數據化、流程智能化、服務場景化為目標,推動出版全鏈條再造與延伸。出版機構要主動參與國家高質量數據集建設,將優質內容轉化為高價值數據資產,完善版權管理與數據標準,形成共建共享機制。他認為,《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等政策的出臺為出版業提供了戰略機遇,出版機構應結合國家AI標準化體系建設,探索“內容即數據、出版即計算”的新模式,通過聚合分散內容資源、建設高標準數據庫,為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奠定堅實底座。
在實踐層面,這一趨勢也得到出版集團的呼應。中南出版傳媒集團總編輯謝清風認為,深度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出版業的結構性轉段。“要從‘生產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從單點技術應用轉向系統性數字生態建設。”他介紹,中南出版傳媒集團依托馬欄山文化和科技融合試驗區,正在建設數字出版基地,推進AI條件下的內容生產重構與集團ERP 一體化管理,同時布局智慧教育與知識服務平臺,推動出版與教育場景融合。
謝清風說,深度數字化的核心不在技術疊加,而在業態重構。“出版企業要形成‘內容—技術—平臺—組織—商業’的協同體系,通過高質量數據建設和垂直模型訓練,形成‘內容+算法+應用’的閉環,才能真正實現從效率改良到價值躍遷。”
AI不僅在選題、編校、發行環節提高效率,更在營銷與用戶運營層面實現了精準觸達。以武漢數傳集團的BOOKSGPT為例,這一出版行業大模型已打通編輯、作者與讀者三端,形成“用戶洞察—內容生成—精準轉化—數據反哺”的全鏈條協同,展示出出版業智能協作的新形態。
馮士新表示,AI賦能的出版生態不僅改變了生產與分銷方式,也正在重塑出版價值鏈的核心邏輯。出版業的邊界正從紙質書擴展至“內容+服務”,延展融入教育、影視、文旅等多元業態。虛擬講書、AI定制學習、沉浸式IP體驗等新模式的涌現,意味著出版正從“出版物的供給”轉向“知識服務的運營”,產業發展邊界正在進一步拓寬。
生態進化
出版業加速邁向智造新階段
《2024—2025中國出版業發展報告》在趨勢展望部分提出,中國出版業正加速完成從“圖書制造者”到“知識生態運營商”的轉型。這不僅是出版形態的演變,更是生產方式、經營邏輯與價值體系的根本重構。
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彭斌認為,這一趨勢的核心是科研服務與數據運營能力的全面提升。“國際科技出版巨頭正以科研全鏈條服務為支撐,形成內容、平臺、數據、工具一體化的學術出版生態。中國科技出版業若要突破瓶頸,就要在自主知識體系基礎上建設可持續的、國際化的科技出版體系。”他建議加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與學術數據庫建設,推動“出版+科研+服務”深度融合,使出版機構在科技創新體系中承擔更關鍵的節點功能。
宋吉述認為,這一轉型的關鍵在于業態創新與機制重塑。“出版社要將盈利模式從單一產品銷售轉向知識解決方案和數字服務。出版社圖書銷售占比的下降,可以視作業態升級的直觀指標。”他說,業態創新除了企業自身努力外,更需要全面的制度支撐與行業共識,應在鼓勵創新與風險容忍之間建立平衡機制,使“務正業”與“試錯”并行不悖。
與此同時,智能體建設被認為將成為出版業邁入“自主智能”階段的重要標志。謝清風認為,智能體的構建不僅是流程自動化,更是知識生產力的重組過程。“具備記憶、適應與任務專一性的智能編輯助手,將使出版機構實現從‘流程效率’向‘內容價值深化’的躍升。出版機構應在數據積累、模型訓練與應用創新三端并行布局,形成具有出版屬性的智能中樞系統。”
馮士新表示,當前國家和地方出版規劃制定正在深入開展,編制中需把握階段節點和戰略方向:一是把握未來五年的歷史定位,這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關鍵時期;二是落實中央部署,謀劃實施重大出版工程和項目;三是順應技術升級趨勢,在融合發展中取得突破性進展;四是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出版品牌。“規劃編制的過程是深入研究和凝聚共識的過程。要以科學研判、系統布局、政策支撐和機制創新,努力為出版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方向指引和有效抓手。”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