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上海書展 | 20年長盛不衰的秘密是什么?
回望上海書展20年
“讀書人的文化黃金周”是這樣煉成的
闞寧輝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
01 應讀者和大眾所需,因改革和創新而生
從第一屆上海書展開始,我有幸親眼見證、親身經歷了上海書展的創辦和發展過程。上海書展的設立,是了不起的創新,它是在原來上海圖書訂貨會基礎上轉型升格的。2004年之前,上海每年舉辦一次圖書訂貨會,是面向專業的出版上下游的展會,主要是上海的出版社跟全國各地的書店和圖書館作訂貨、館配業務交流。2003年“非典”對出版行業形成空前沖擊,整個國內圖書市場處于一個停擺的狀態當中,大家都渴望有新的重大的行業交流和活動平臺,能夠為整個出版業提振士氣。2004年舉辦上海書展,是在2003年夏季上海圖書訂貨會突破“非典”帶來的影響,乘勢而上,重啟國內圖書市場后的又一個創舉,在全國出版界獲得廣泛的關注和好評。
當時,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作為上海書展的行業主管部門和書展主辦單位,在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提出要將上海書展辦成一個面向社會讀者的會展,用今天一個流行的詞來形容,就是“跨界破圈”。向讀者開放,把一個書業展會的訂貨交易功能與面向讀者服務的零售功能結合起來,這樣就有了今天的上海書展,這是以零售書展和讀者書展為特色的重大創新與突破,從此,上海書展作為一個綜合性平臺,成為溝通寫書人、出書人、賣書人、讀書人的新平臺,打開全新的格局和廣闊的前景。
在后“非典”的嚴峻環境下,首屆上海書展讓出版發行界的能量和活力得到了一次空前的釋放。上海出版人憋著一股勁出了很多好書,各地的書店和圖書館也憋著一股勁來下訂單,市民讀者有了一次集中的機會接觸新書好書,與一流的作者在書展見面,它呈現的火熱場景,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可以說,上海書展應讀者和大眾所需,因改革和創新而生,它是一個全新的產物,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奠定了上海書展一步步走向發展、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礎。堅持改革和創新,堅持為讀者服務,這是上海書展的生命力所在。
02 讀書人的文化黃金周
人們今天講上海書展怎么好,看到的很多是媒體的報道,或者是現場的火爆程度。但事實上,上海書展成為一個文化產品、文化平臺、文化品牌,從它的發展的邏輯看,它在起點上、在定位上就是一次了不起的創新和突破,這是上海書展真正具有巨大價值和文化影響力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從20年前開始,上海的出版單位把每年的8月份作為集中投放新書好書,集中開展面向讀者的銷售活動、新書首發、作品簽售最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由于上海書展平臺的引領和帶動,讓上海出版人有了新的大眾化平臺,將自己的文化產品放在一個大型活動現場接受讀者零距離的檢驗。它既是一次文化產品的集中投放和展示,也是出版能力跟品牌價值爭奇斗艷、相互學習借鑒競爭的一個最佳節點。
我至今記得,上海書展從2004年開始就異常火爆,受到讀者和媒體的高度關注。當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文藝出版總社、上海高校出版社、上海社科出版板塊各自發揮特色和優勢,拿出全新品種邀請眾多作者參加活動,形成一波又一波熱點,這種在一個平臺上的交流競爭、同臺競技,客觀上推動了上海書展和上海出版單位不斷提高辦展質量、參展質量,不斷滿足讀者和公眾的文化需求。
在上海書展舉辦四五屆以后,上海書展團隊將全國性元素和概念作了大幅度提升,邀請出版國家隊——中國出版集團入場,將書展最好的空間——中央大廳交給中國出版集團。中國出版集團帶來了眾多新書、重量級作者出席上海書展,整體抬升了上海書展的文化含量和品牌影響力,讓上海的出版機構在同一個時段、同一個平臺向出版國家隊觀摩學習,也形成了一年一度重量級新書和重量級作者高密度參與上海書展的火熱場景,上海書展由此獲得“讀書人的文化黃金周”的美譽。
在中國出版集團參展帶動下,上海書展主辦方又動足腦筋,通過引入主賓省模式和設立社科精品館,策劃推出若干個上海書展品牌活動單元,有意識地邀請國內更多的一流出版機構包括民營出版機構參加上海書展,使上海書展呈現更加開放多元的文化氣象。后來又加大國際化元素,在上海書展期間同步舉辦上海國際文學周,邀請眾多國內外著名作家參與,讓上海書展由一個地方性書展走向全國性書展,并逐步成為具有中外文學常態化交流特質的書展。
回過頭來看,上海書展之所以取得成功,既得益于初創階段上海市新聞出版局領導和專業團隊的文化遠見和文化創見,也得益于后續上海書展在舉辦過程中不斷挑戰自我,不斷轉型升級,不斷創新突破。20年的上海書展,有三組最重要的關鍵詞:一組是創新,創新,再創新;一組是服務,服務,再服務;一組是合作,合作,再合作。人們說上海書展是全國寫書人、出書人、賣書人、讀書人的文化黃金周,我覺得是很有道理的。在這7天時間里,國內媒體、出版人、讀書人,甚至學術文化界都高度關注上海書展,一年一度的上海書展成為文學、學術和文化新聞熱點的策源地和熱門圖書的引爆現場。
03 文學、學術、國際化:上海書展的三面大旗
上海書展不僅是上海的文化品牌,也是全國的文化品牌。它既保留了書業會展的部分基本要素,如出版上下游的交流、訂貨、館配等,又突破了行業展會和區域展會的界限,匯聚行業外的作者與讀者,向全國出版界、文學界、學術界開放辦展,構建起全新的文化橋梁,形成了更為多元、綜合、豐富的文化生態。在我看來,上海書展能成為一個知名文化品牌,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實現了創新突破與成功轉型。
一是推動文學走向大眾,用文學“引爆”書展。
在初始階段,上海書展就集中引入作家的最新文學作品,成為備受讀者關注和歡迎的文化場域。文學的力量與作家的影響力,在上海書展表現得最為顯著最為強勁。比如,余華就通過較早參與上海書展,與讀者建立起了友好、緊密且長期的文學關系。2005 年、2006 年,他在上海書展推出長篇小說《兄弟》上、下部。當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為他“十年磨一劍”的新作精心安排了最好的場地、最隆重的首發式,邀請他與讀者、媒體面對面交流,在書展掀起了一股余華旋風。2005年8月,正值麥莎臺風來襲,場外狂風大作、暴雨如注,余華從外地應約趕到書展簽售現場。風雨交加中,爆滿的人群、蜿蜒的長隊,場面十分感人。莫言在獲得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曾創下連續五屆出席上海書展的紀錄。莫言有很多重要的文學活動和《蛙》等重要作品發布宣傳在上海書展舉行,并擔任開幕式嘉賓或舉辦作品簽售會、讀者見面會。可以說,余華和莫言是上海書展早期的文學代言人。如今,一大批優秀作家攜帶自己的新作來上海書展舉辦首發式或文學講座,已經成為上海書展上最常見的書香風景線。
二是為價值搭臺,向品質致敬,讓學術、思想、文化的價值追求成為上海書展屹立不倒的壓艙石。
上海書展之所以能收獲良好口碑,不僅源于讀者的喜愛和熱情參與,還得益于學術界、文化界的高度認可。為高品質的學術文化活動提供平臺,為一流的學術文化產品做好服務,是上海書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其價值所在。上海書展能夠舉辦最高端的學術文化產品研討會和發布會,能夠每年持續舉辦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的系列新書首發活動,能夠讓最小眾的學術圖書找到最忠實的讀者。上海書展實現了大眾化、品質化的有機融合。
上海書展曾舉辦過兩屆“學術出版上海論壇”,邀請國內一流學者和學術出版當家人,共同研討重要的學術文化話題,旨在將論壇打造成溝通學術界與出版界的高端平臺。上海書展還為全國古籍出版聯合體量身定制了專精特學術文化空間“國學館”。中華書局是上海書展最堅定的支持者和最緊密的合作伙伴之一。在我和我的老戰友、老同事彭衛國兄服務上海書展的多年經歷中,我們目睹李巖、徐俊、顧青、黃松等中華書局的多任領導和一線編輯持續蹲點書展現場,帶來他們的年度大書、精品和重要作者,也與全國古籍出版界、學術出版界、文學出版界的許多同道結下了深厚友誼。近些年來,上海書展學術板塊又催生了新的文化單元——“國學七天七堂課”和“大家講典籍”系列講座。這是由上海圖書公司和上海圖書館邀約上海出版人、上海學者共同策劃的文化品牌活動,面向全國邀請一流學者、專家為讀者講傳統文化,講學術流變,講科普新知。可以說,上海書展是一流學者專家和學術文化精品新作參展亮相最多的書展。每一部有價值的學術著作,都能在上海書展的平臺上綻放光彩。
三是進一步提升上海書展的國際元素。
作為上海書展的重要單元,上海國際文學周自 2011 年起,與上海書展相互融合、同步舉辦,為進一步提升書展的品牌影響力和文化號召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上海國際文學周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中外作家能夠與文學愛好者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這是上海書展的創新之舉,也說明上海這座城市在中外作家心中有著特殊地位。據我了解,參與上海國際文學周的海外作家,都對上海的讀者和文學氛圍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還記得,有一屆上海國際文學周,愛爾蘭著名作家科爾姆·托賓曾在上海圖書館舉辦一場全英文的文學講座。講座結束后,現場讀者與他深入交流。托賓感慨地說,他沒有想到能在上海見到真正讀過他作品的熱心讀者。
上海國際文學周邀請功成名就的文學大獎得主甚至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邀請嶄露頭角的新人作家。有的作家還在后續作品中寫到上海、寫到中國。這一點充分體現了上海書展與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在氣質和格局上的高度契合。
文學元素、學術元素和國際元素,共同造就了上海書展20年來的長盛不衰,使上海書展能夠持續擴大影響力,不斷匯聚新的能量,不斷取得新的發展。我們高興地看到,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中國出版集團以及上海圖書館、上海社聯等都把一年一度重要的閱讀品牌活動落地上海,與上海書展同頻共振。每年8月的上海展覽中心和上海圖書館、上海特色書店,已經并正在成為一流的文學、學術產品和一大批中外作者的“文化會客廳”。
04 解碼上海書展成功之道
上海書展能實現創新突破,背后有幾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第一,成熟、穩定的專業團隊是上海書展成功的基礎保障。
我始終認為,上海書展的團隊是書業會展的超級天團。上海書展由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業務部門聯手行業協會、社會力量和出版發行機構共同舉辦,帶有很強的政府公益性質。書展團隊沒有功利性,以出版人為核心,匯聚了優秀的發行人、會展專業人士等,既與出版界上下游聯系緊密,與學術界、作家保持良好關系,又有現場管理運營的能力和操盤高水準學術文化活動、公眾閱讀推廣項目的組織能力,這也造就了上海書展有著比較高的專業度。
上海書展是全國書展中少有的定時定點舉辦的書展,每年8月第3個星期三開幕,第4個星期二結束,定點在上海展覽中心。一個會展要成為品牌,必須讓時間和空間在受眾及合作伙伴心中固化,這點至關重要。我舉兩個例子。一個例子是,上海書展最早在8月初舉辦,后來書展團隊研究上海氣象史,發現8月初上海天氣最熱,而且多臺風暴雨,晚一周情況會好很多,于是決定向后推遲一周。微調后效果顯著,這個每年8月中下旬舉辦的時間點一直延續至今。另一個例子是,書展團隊的核心成員一周就能排出1000場活動的“排片表”,各項活動能基本上做到井井有條,也得益于團隊多年對展場和對各類活動定位的熟悉了解與準確把握。
第二,高水平的合作者和策劃人是上海書展提升品質、擴大影響力的重要推手。
上海書展非常注重發揮專業力量和社會力量作用,充分尊重合作伙伴的主觀能動性、眼光和能力。
這里重點講幾位。
一位是趙昌平先生。上海書展學術文化含量得以提升,正是因為當時上海書展主辦方十分倚重上海出版協會的理事長趙昌平先生,由這位出版大家、學術大家為上海書展的文化品相掌舵、把關。趙昌平先生是早年“學術出版上海論壇”的總指揮、總策劃。上海圖書館與上海書展多年合作的“書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活動,也由趙昌平先生親自籌劃組織。20年來,不少學者不僅是上海書展的參展嘉賓,也是重要的幕后推手,深度參與書展的活動策劃。比如本屆書展備受讀者關注的“國學七天七堂課” 、“大家講典籍”和“望道講讀會”系列講座,就分別由著名學者傅杰教授、陳正宏教授,知名出版人王為松等擔綱策劃。
還有一位是著名作家孫甘露老師。他是10多年來上海書展文學板塊活動的總策劃,組織了多屆上海國際文學周、思南讀書會等,還團結帶動一批文學界出版界的年輕人一起投身上海書展和上海的文學公共活動。上海書展能有今天的影響力,孫甘露老師領銜的文學策展團隊功不可沒。
在上海書展,一些較為小眾的文化話題也能獲得廣泛的社會關注。這說明學術和文化并非高不可及,有什么樣的文化姿態,就會有什么樣的文化生態,文化姿態決定了文化生態。上海書展的文化姿態和文化主張,是為最好的文化與最好的受眾搭建起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價值平臺。
第三,熱愛讀書的讀者是上海書展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著名出版人聶震寧講過,有什么樣的讀者就有什么樣的城市,有什么樣的讀者就有什么樣的書展,我深表認同。前兩天,我聽商務印書館老總顧青兄講了一個剛剛發生的故事:他在商務展位被一位讀者拉著合影留念,說我認識你,你原來在中華書局,我來書展見過你,現在你到商務印書館工作啦!
上海書展與讀者始終共同成長。正因為有讀者的參與、關注和支持,上海書展才有動力和壓力,不斷自我調整、更新、提升和超越。
上海書展是愛書人的盛大節日,是全國至今堅持讀者購票入場的大眾書展。上海本地出版社比較多,出版實力比較強,愿意與最強最好的同行同場競技同臺交流,大家都帶來一流的作者、一流的作品和一流的文化活動,最大的受益者是愛書人。每年幾十萬來自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讀者愿意為書展買單,他們愛讀書、有眼光,也很挑剔。他們當然在意場內新書是不是打折,但低質注水的產品即使“打到骨折”,他們也照樣不買賬。品質一般、泡沫化、娛樂化的圖書在上海書展上未必賣得動。因此,上海書展是檢驗好書、檢驗精品的大平臺,熱心的讀者是用人民幣給好書投票的“市場質檢員”。我看到今年上海書展大廳的中國出版集團展區和主賓省江蘇出版展區一直人頭攢動,讀者在收銀臺排隊結賬,說明中版和鳳凰版賣得好、賣得動,確實可以在上海書展與讀者“第一次遇見,無數次重逢”。正是因為讀者有需求有眼光,上海書展始終注重不斷優化服務、創新服務,舉辦大量面向讀者的文化講座,還增加了七個夜場,這在全國也是獨一份。
上海書展主辦方還曾精心設計了“相約星期二”活動。“相約星期二”是孫甘露老師的創意,活動名稱來自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相約星期二》。在書展最后一天閉館時,工作人員列隊歡送讀者,并從中選出年度讀者贈送書香禮品,邀請他作為嘉賓第二年書展第一個入場。這樣的儀式感,體現了上海書展對讀者的高度尊重。
文化含量帶來文化熱量。上海書展與讀者的關系不是簡單的迎合,而是用高水平的文學文化活動來引領、服務閱讀,為讀者通過上海書展實現自我提升提供優質的文化平臺。
05 價值和意義:不僅是書展,不止在上海
為讀者和作者服務,把心交給讀者和作者,是上海書展自創立以來一直堅持的文化取向。傳統模式的書展主要以館配訂貨的專業定位為主,但是近五六年來,各地書展的業態形態正在發生令人欣喜的變化。全國各地的地方書展跟上海書展一樣,越來越關注讀者的需求,越來越注重舉辦面向讀者的活動,越來越強調零售服務和讀者體驗;人氣越來越旺,現場越來越火爆,文化講座越來越多;讀者和業內外的口碑不斷提升,各地的辦展積極性和辦展能力也明顯提高。尤其是全國書博會,還有在蘇州舉辦的江蘇書展,在寧波舉辦的浙江書展,在成都舉辦的天府書展,在合肥舉辦的黃山書會等,這些全國書展和地方書展越辦越好,它們共同的特點和變化就是走向大眾,注重零售,高度關注讀者的體驗和服務。這些都表明,上海書展打破行業藩籬和地域界限,致力于為讀者、為作者服務的文化定位和辦展模式是成功的,得到了全國同行的認可。如今,各地書展越來越有人氣、越來越接地氣,這是出版人之幸、作者之幸、讀者之幸。
上海書展為上海這座城市孵化培育了一系列全新的閱讀生態和文化品牌。上海書展團隊一直在思考:如何把7天的書展效應輻射到全年,如何把上海展覽中心集聚起來的書香擴及全城。于是,在市委宣傳部指導支持下,在市新聞出版局,作協和黃浦區三方共同努力下,有了將上海書展和上海國際文學周的文學講座辦進社區、深入商圈,放到思南公館舉辦的全新探索和嘗試,這就是思南讀書會的由來。
思南讀書會為上海讀書會活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就是在一個公共區間,定時定點定位舉辦常態化閱讀活動。在思南公館最好的場所,主辦方請莫言題詞“思南文學之家”,活動以文學新書的宣傳閱讀互動為主,每周六下午兩點向公眾免費預約開放,除疫情或個別極端天氣狀況,“在思南閱讀世界”已經延續十年。
思南讀書會其實就是一個迷你型的上海書展。它以讀書會定時定點的形態舉辦,形成持續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從而將作家、讀者和出版單位捏合成一個緊密的書香閱讀共同體。自思南讀書會始,上海的讀書會如雨后春筍。上海現在每周每天都在舉辦文學活動,在書店,在社區,或是講座,或是讀書會,今天的上海已經真正成為一個365天閱讀活動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書香城市。思南讀書會以其良好的品質和一流的定位,將文學閱讀活動擴及全年、擴及全市,形成了真正的輻射效應。思南讀書會是上海出版界與文學界聯手“跨界破圈”最典型的成功案例。
上海書展還十分注重閱讀體驗,注重學術文化產品的專業供給,直接促成了上海一批優質新型的專精特閱讀文化空間的誕生和成長。上海市人民政府把上海展覽中心這樣的C位交給上海書展,把中國最高樓上海中心的52樓交給朵云書院,有力促進了全市閱讀文化氛圍的營造,受到市民讀者的熱烈歡迎。上海有關部門和各區進一步加大力度,把城市更多商業黃金地段交給書店,交給閱讀文化空間,促成一大批富有個性特色、具有高度辨識度的專業書店和新型閱讀文化空間在上海四面開花,形成上海目前既在功能定位上各具特色,又在文化品質上同氣相求的全新書業生態。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書展的國際化元素直接催生了上海國際童書展,為中國出版打開了一個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新窗口。上海書展是大眾化綜合性書展,但業內外人士普遍認為,上海和中國還缺少一個專業化國際化的童書展。由此,2014年上海國際童書展應運而生。十年來,上海國際童書展集版權交易、新書首發、文化閱讀、讀者服務、零售、文創于一體,越辦越好,生命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上海書展、上海國際童書展作為姊妹書展,在功能形態和定位上各有所重,相互補充,為上海和中國書業搭建了具有廣泛影響力和認同度的書業會展平臺。
從“我愛讀書,我愛生活”,到“與世界和未來在一起”,走過20年,上海書展的變與不變,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熱切期待。
8月15日,2024年上海書展的第二天。這一天注定成為當代學術史、出版史和閱讀史的世紀焦點和中國記憶。在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我有幸見證了兩套大書的重磅問世。一套大書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陳尚君教授纂校的《唐五代詩全編》,我是首發式現場工作人員。一套大書是商務印書館出齊1000種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我從發布會觀眾席拍下了商務兩位老總和三位學者嘉賓的照片。我不禁感慨:上海書展始終高舉文學、學術、國際化大旗,以出書人和愛書人雙向奔赴的文化姿態,在這一天迎來了二十年書香盛會的高光時刻。
上海書展又何嘗不是一部大書!這部大書每年8月都要增訂一次、再版一次,它的著作人是所有的出書人、寫書人、賣書人和讀書人,它的出版權屬于上海這座人民城市和所有的愛書人。時間只記住精品,出版要追求一流。根性的出版不怕寂寞,水性的出版終將湮沒。讓我們共同祝愿上海書展這部大書,與讀者和作者相伴,與世界和未來在一起,持續熱銷,不斷再版,續寫新的輝煌篇章。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