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施工圖”,青少年閱讀如何精準施工
發布時間:2025年06月16日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教育部辦公廳、中央宣傳部辦公廳近日聯合印發《關于深入實施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在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已有工作基礎上,創新實施五大工程。《通知》甫一發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從理念邁向制度,從倡議轉向體系,青少年閱讀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日前對出版人、媒體人、閱讀推廣人進行了多方采訪,各界認為《通知》為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提供了可實踐的“施工圖”。
多位受訪者認為,《通知》從政策高度確立了青少年閱讀的戰略地位,并以制度化方式推動閱讀融入教育全過程。
“青少年閱讀是一個系統工程,這份《通知》的出臺,有助于這個系統的優化與變革。”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汪惠仁表示。
2023年3月,教育部、中央宣傳部等八部門印發《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為青少年學生讀書繪出藍圖。此次《通知》則進一步明確“如何做”,并提出五大工程,讓青少年閱讀落實措施更具體、路徑更清晰、操作性更強,可以說兩者共同構成了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從戰略設想到實踐部署的閉環。
這一“藍圖”與“施工圖”的接續,標志著青少年閱讀工作系統性、規范化建設逐步深入,從階段部署邁向深度實施。以“書香校園建設工程”為例,《通知》明確提出將閱讀有機融入學校教育教學,鼓勵學校每周開設1—2節閱讀課。“這不只是課外興趣培養,更是真正進入了教育教學主渠道。”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首席編輯李天舒認為,《通知》對出版機構提出明確的內容供給要求,這將為不同學段選擇適齡化閱讀資源提供指引。
“我首先看到這份《通知》傳遞的戰略信號。它將青少年閱讀置于民族未來競爭力的高度,清晰回應了社會對‘信息爆炸時代如何培養深度思考者’的焦慮。”在吉林省全民閱讀大使、吉林廣播電視臺主持人靜言看來,《通知》釋放出明確的制度信號,回應了社會對青少年閱讀的迫切期待。“過去閱讀更多是學校‘愿不愿做’的事,如今成了‘必須做’的課。”
“未來,閱讀進了課標,常規閱讀課、閱讀講座和閱讀課題,都有了更多保障。”在全國婦聯親子閱讀推廣大使、新教育童書館專家委員會執行主任李一慢看來,《通知》明確了青少年閱讀的權利與義務,讓家庭與學校形成愛閱讀的共識。“《通知》明確要求‘每天閱讀一小時’‘周末閱享半日’,課后服務有閱讀,保障學生每天在校有固定讀書時間,每周末利用半天時間自主沉浸式閱讀,讓閱讀成為常態。有了‘閱讀入課’,第二點‘閱讀時間有保障’就成立了。”
生態化推進:構建立體閱讀場景
跟隨著新時代的閱讀脈搏,《通知》對青少年閱讀的引領與時俱進。如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閱讀已不再局限于課堂和書本,而是強調將閱讀融入現實生活、社會實踐與文化體驗之中。對此,《通知》不僅注重校內閱讀制度安排,也提出行走閱讀、家庭共讀、社區推廣等方式,指向全場景、全生態的閱讀空間構建。
對此,李天舒認為,出版單位應該在豐富內容供給的基礎上,來探索“閱讀+行走”的融合方式。例如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這樣的魯迅》一書,不僅介紹魯迅生平,還嵌入了紹興、北京、上海的文化地標信息,引導孩子“跟著迅哥兒去旅行”。
“知行合一、紙實結合,是閱讀成果真正轉化為思維能力和文化認知的重要方式。我們看到很多孩子讀完書后,真的走進了魯迅博物館。”李天舒告訴記者。
媒體人與閱讀推廣人的雙重身份,讓靜言關注到了媒體在全場景、全生態的閱讀空間構建中發揮的積極作用。她主張,媒體應聯動出版單位、教育系統共同打造“全民共讀月”“家庭讀書節”等活動,以文化事件帶動制度落地。“一個書單不如一個共讀行動,一個熱詞不如一個真實的故事。因此各地可以實行‘閱讀在地化’策略——通過媒體事件與公共空間互動,推動閱讀活動進家庭、進社區、進社群。”
李一慢則認為,社區與家庭是閱讀生態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呼吁各地設立家庭閱讀支持中心,提供適齡書單、低價終端、家長指導服務等資源,構建“家庭—學校—社區”三位一體的閱讀服務網絡。他還提出“親子共讀+實踐體驗”應成為主流路徑,結合旅行、探訪、研學等方式,讓家庭共讀擁有更長的生命力與記憶感。“我帶孩子去魯迅故居、陜北窯洞,也帶著書,帶著筆記本。你會發現書中的句子、人物、思想都‘長’進了孩子的眼睛里。”李一慢說。
此外,“閱讀素養培育工程”提出構建青少年閱讀指數,這對于全生態的閱讀空間構建至關重要。對此,汪惠仁建議,通過大數據分析閱讀覆蓋率、活動參與度、內容偏好等指標,建立彈性評估機制與個性化提升方案。“這不僅服務學生,也能為區域閱讀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技術化賦能:用數智手段提升閱讀效率
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青少年閱讀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通知》提出“科技賦能閱讀創新工程”,包括打造AI閱讀助手、智慧教育讀書平臺等內容,體現出國家對數智化閱讀生態的高度重視。
汪惠仁建議,數字平臺建設必須立足實用、面向服務。“不能等條件齊備才起步,而要邊建設邊完善。”他認為,AI工具的意義不僅在于提升效率,更在于通過算法引導、內容定制、階段反饋,實現“數據—引導—評價”閉環。“未來的閱讀平臺應支撐學校、圖書館、家庭三方聯動,讓技術成為教育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
“AI工具不應只是‘推薦器’,更應成為連接教師、學生與內容資源的智慧中樞。”李天舒建議平臺建設應包括閱讀習慣檔案、反饋機制、跨平臺資源互通等功能,提升教師教學便利性與學生閱讀成效。
數字閱讀時代,內容依然為王。對此,靜言建議媒體機構與平臺共同建立“青少年優質數字書單”“短視頻導讀片庫”“數字閱讀能力訓練營”等內容產品體系,提升數字閱讀的趣味性與實用性。
李一慢則從鄉村與基層角度出發,提出數字工具要真正服務于“可及性”。“我們最終要建的是文化生態,而不是運動式、指標化的閱讀風潮。”他主導的新教育童書館項目,正在為鄉村學校配備“低配但好用”的數字終端和分級閱讀資源庫。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