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變現??出版機構如何靠IP驅動價值再造?
當人民郵電出版社的“恐龍五寶”近期作為中國恐龍代表參加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當基于朝華出版社“美猴王”IP打造的“悟空來了”XR全球巡展首展落地法國盧浮宮,當浙江文藝出版社的《劍來》非遺聯名文創成為Z世代收藏熱點,當遼寧美術出版社的《最美西游》于2025全球IP授權博覽會上從2000多個文化IP中脫穎而出,榮膺“中國2025十大年度IP”……這些鮮活案例,正勾勒出版業以IP為核心重構價值鏈條的清晰路徑。
正如遼美社社長彭偉哲所言:“傳統藝術的現代轉化不是簡單‘產品商業化’,而是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基因的基礎上,找到與現代審美和國際語境的契合點。”從科普IP到傳統文化,從低幼繪本到網絡文學、二次元,不少出版機構積極打破“紙質書生產者”的傳統邊界,在“破圈”與“變現”的探索中,構建全新IP開發網絡,實現從內容輸出到生態運營的 “價值再造”。
IP孵化
從內容基因
到生態雛形的跨
出版機構的IP開發,不是新鮮話題。前些年似乎說得多,而成功案例少。很多時候,出版機構以僅提供授權、僅出版紙質書等相對“邊緣”的角色出現。近兩年,這種狀態似乎悄然改變。出版機構不僅參加各書展時紛紛以展示IP成果為思路布展,讓觀眾看到除紙質圖書之外的多元產品形態,還紛紛亮相不同主題的業外展會,以IP開發成果探索“破圈”。出版機構的IP開發雖始終以“內容專業性”為根基,但如今的孵化邏輯已從 “一書一刊”等轉向多元形態的系統延伸,在堅守內核的同時構建空間更廣闊的生態雛形。
當下,出版機構的IP開發涉及出版機構品牌和傳統文化、科普、二次元、動漫、網絡文學、熊貓文化等諸多細分領域。一方面,越來越多出版機構為品牌本身打造IP形象,為IP開發探路。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人教IP形象“教小萌”“教小淘”,中南傳媒打造數字IP形象“閱悅仔”,還有出版社開展IP形象設計大賽等活動。另一方面,圍繞旗下頭部產品或緊跟大眾喜好和文化潮流開發IP,是較多出版機構的著力點。
例如,人教社開發“李雷與韓梅梅”“課本中的魯迅”等IP。朝華出版社圍繞“美猴王”IP形成較為成熟的業務體系。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的“大中華尋寶記”是少兒出版IP開發成功案例的代表之一。在今年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以下簡稱BIBF)上,接力出版社、三環出版社等發布了IP打造的最新計劃。采訪中,我們還搜羅到不少出版機構當前開發取得一定成效的IP,可以看到其基于自身特色的發力點。
一是鏈接科學與大眾。例如,人民郵電出版社聯合中國科學院開發中國恐龍科普IP“恐龍五寶”。該IP目前擁有科普繪本《恐龍五寶駕到 了不起的中國恐龍大發現》以及毛絨玩具、冰箱貼等多品類超150種SKU的周邊產品,文創已實現銷售收入約400萬元。“恐龍五寶”IP采用“出版社策劃 + 中國科學院專家把關”模式,為“硬核科普”成為大眾消費熱點提供內容保障。
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主推的“吳姥姥不刷題”科普讀物IP成果顯著。出版社還基于該科普IP研發了科學實驗盒子,嘗試在江蘇書展打造80平方米的“吳姥姥不刷題”科學游樂園專區。這些探索為后續拓展書店合作、研學課程等提供了基礎。“十萬個為什么”是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經典品牌,也是該社近些年大力拓展的知識IP。除了圖書文創,上少社展開技術創新探索,讓IP展現出更鮮活的生命力。
二是低幼IP的“場景化滲透”。少兒出版領域,不少低幼IP通過多元場景滲透,成為孩子的童年“伙伴”,陪伴其成長。值得注意的是,前些年,這些IP多為國外引進,例如“小豬佩奇”“屁屁偵探”等。近幾年,不少少兒出版機構發力原創IP的探索,例如,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近期發力傳統文化IP探索,在BIBF、全國少兒圖書交易會等展會重點宣推“看得見的敦煌”等IP。接力社在BIBF舉辦“怪物大師”跨次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國際版權推介會,會上信息顯示,首批“怪物大師”漫畫今年7月出版,“怪物大師”動畫和卡牌、活版印刷書簽和棉花娃娃等周邊已全面開始運作。三環社和中國和平出版社也聯合在BIBF發布了墨多多IP的開發成果。
此外,榮信文化近些年也一直將IP開發作為重點,并嘗試向動畫等領域拓展。“莉莉蘭的小蟲蟲”IP由樂樂趣攜手《小豬佩奇》作者與英國大獎團隊跨國合作,專為3~6歲兒童家庭打造。“繪本+動畫+文創”等多元場景滲透,為目標受眾構建沉浸式體驗。據悉,該系列已出版兩輯故事繪本、一套自然啟蒙翻翻書和一套科普透視繪本,還推出了角色玩偶、書包等文創產品。同名動畫片第一輯和第二輯已在優酷平臺熱映,此外,榮信文化還專門搭建“莉莉蘭直播間”,通過實時互動轉化流量,形成完整消費閉環。截至2025年6月底,全系列累計銷量已達300萬冊。榮信文化莉莉蘭IP出版事業部總監權惠娟提到:“只有持續貼近用戶場景、豐富IP表達形式,才能真正延長其生命周期。”
三是文化IP的“差異化破局”。圖書市場下行,出版機構更需深耕具有自身特色的差異化賽道。四川人民出版社恰當利用地域優勢,緊跟熊貓文化熱潮,成立熊貓出版中心,開發自有IP“卷寶”。大熊貓主題圖書和大熊貓文創產品共同構筑“卷寶”IP的產品線。該社熊貓出版中心主任郭健介紹,“卷寶”旗下的文創產品已遠銷日本,受到日本廣大熊貓粉絲的喜愛。
浙江文藝出版社圍繞《劍來》IP展開“網文+非遺IP”的有效探索,切中年輕讀者需求。天聞角川在IP開發領域成功案例不少,“暹羅貓小豆泥”IP的成功成為不少行業會議相關主題的代表案例。近期,《文豪野犬》再次在二次元圈層引發熱烈討論,并實現圈層突破。堅持“IP深度運營+本地化營銷”主線,天聞角川圍繞圖書、漫畫以及商品衍生等方向進行了多維度布局。
《西游記》等傳統文化IP是諸多出版機構的發力重點,差異化更為重要。例如,朝華社將著力點放在“美猴王”IP,除了圖書、文創,還探索線下沉浸式消費空間“美猴王奇趣屋”等。遼美社在《西游記》傳統文化IP的開發方面,則將重點放在該社《最美西游》系列連環畫的重制和修復,以“西游文化熱+連環畫”的雙重傳統文化符號,凸顯特色。以中英雙語對照的內容設計以及在國際書展的亮相,推動傳統連環畫IP的國際傳播。
破圈與變現
文化鏈接
拓展價值網
當下,IP開發并不能止于賣書、賣文創。出版機構利用IP推動“價值再造”,核心在于突破出版場景邊界,通過異業合作、場景創新、技術賦能,讓IP從圖書衍生品升級為連接多產業的文化節點。
異業聯動:從流量互換到生態共生。“文學出版的合作本質是雙向增值,要致力于文化符號的共創。”浙江文藝社網絡文學編輯中心主任張可如此總結《劍來》IP的開發邏輯。該IP與朱炳仁·銅、王星記扇莊等非遺品牌合作,將小說中“養劍葫”“春風扇”等元素轉化為文創產品,作者烽火戲諸侯深度參與研發,使產品超越簡單授權關系。《劍來·籠中雀》上市首月即售出26萬冊,碼洋超2200萬,證明了IP的商業價值。
天聞角川的《文豪野犬》則展現了IP本地化運營的精準度。團隊圍繞“漫畫分鏡”“經典名場面”等核心素材,策劃并推出徽章、立牌、掛件等高還原度的商品系列,并策劃主題快閃店,形成“圖書+商品+ 體驗”的消費閉環,吸引大量非二次元人群參與,實現了從圈層到大眾的觸達。
場景創新:從線下體驗到全球傳播。“恐龍五寶” 的破圈路徑頗具啟示:從北京國際藝術設計玩具展覽會上的驚艷亮相,到北京西直門凱德MALL快閃活動中“毛絨玩具+聯名甜品”的場景組合,再到作為中國代表亮相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人郵社綜合出版中心營銷運營部副主任蔣亮介紹,目前,團隊正推進“恐龍五寶”AI玩具的開發,同時布局“恐龍五寶”IP的沉浸式大場景 VR開發,促進實現“恐龍五寶”的再次破圈。朝華社的“美猴王”IP也將場景延伸至全球不同場景。從與銀川馬拉松聯合舉辦的“美猴王親子馬拉松” 到在國家游泳中心舉辦月接待觀眾超5萬人次的“美猴王冰雪嘉年華”,再到法國盧浮宮的“悟空來了”XR全球巡展首展,實現內容、產品、場景的多維開發。
技術賦能:從數字衍生到智能服務。技術正成為出版機構 IP價值升級的新引擎。無論是“恐龍五寶” 團隊正開發的 AI 玩具和 VR 場景,還是上少社的“十萬個為什么”的數字化轉型,都顯示了出版機構以技術賦能拓展IP開發價值鏈的探索多元性。此前,上少社整合六版《十萬個為什么》的權威科普數據,構建“十萬個為什么少兒科普知識開放平臺”,還同步建設智能問答平臺,利用生成式AI技術,通過問題提煉、意圖識別和上下文對話等手段,提供即時問答服務。值得注意的是,二者的協同運作,推動靜態出版物進化為動態知識服務體系。
痛點與破局
IP“長征路”
以文化撬動更多能量
盡管成果顯著,出版機構的IP開發仍面臨多重挑戰,也有出版機構以未來長線布局探索破局之道。
痛點:資源壁壘與模式局限。“基于我們一年的短暫經歷而言,當前出版機構IP開發運營的痛點難點主要有二:一是跨領域資源整合能力不足;二是變現模式單一,目前主要依賴圖書和文創銷售,在向影視、游戲、VR等融合業態延伸時,面臨資金與專業能力的雙重門檻。” 蔣亮道出了不少出版機構在IP開發中的共性難題。
IP活力維持更是長期考驗。榮信文化莉莉蘭IP出版事業部總監權惠娟介紹,當前兒童IP出版面臨幾個核心挑戰。“一是如何讓IP被看見、被記住,在海量內容中脫穎而出并不容易;二是對流量的依賴與平衡難題,我們既需要平臺流量擴大影響力,又希望構建自主可控的品牌認知;三是IP生態矩陣的開發效率問題,從圖書到動畫、教育、周邊的延展,涉及多方協作,周期長、成本高。”如何讓IP本身充滿活力,是最值得關注的方向。
廣州天聞角川動漫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齊歡和《文豪野犬》產品經理鄒智斌提到,對出版機構來說,IP開發最大的難點在于內容到商業變現周期長,加之市場快速變化,非常考驗企劃團隊判斷力。此外,出版機構在商品開發、活動執行、線上線下整合等方面,需補充跨領域人才,提升外部協同效率。
此外,蘇美社少兒出版中心主任王璇關注到了IP開發銷售環節的市場亂價問題。基于《最美西游》IP的開發和運營,彭偉哲認為,最大的痛點在于,如何讓經典IP在新媒體環境下吸引新一代讀者。郭健則意識到,當前出版機構IP運營的痛點本質是傳統生產邏輯與數字生態的沖突。
破局:機制創新與生態思維。朝華社融創中心主任、北京西游靈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超介紹,當前團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進一步擴大IP品牌影響力。為此,團隊正積極探索跨界聯名產品、與主流品牌的授權合作,以及音視頻內容的開發與發布,以尋求破局突破。
更深層的突破在于思維轉變。《劍來》正探索“出版+非遺+文旅+數字內容”的跨界融合模式,目標是實現“一套好書(出版實物)、一件好物(非遺文創)、一次旅行(文旅體驗)”的生態打造,打造出版機構角色從內容提供商升級為文化生態構建者的案例。蔣亮也提到,對出版社而言,IP開發和運營需從“內容生產者”轉向“IP生態運營者”。
出版機構“價值再造”的本質,也是從“內容生產者”到“文化生態構建者”的轉型——既要堅守優質內容的核心,又要以開放姿態擁抱跨界與技術。IP不是簡單的變現工具,而是連接知識與趣味、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的文化橋梁。正如少年兒童出版社總編輯陸小新所言,出版IP開發的本質不是“榨取內容剩余價值”,而是用專業能力重構文化資源的組織方式。
團隊與機制
IP生態底層
支撐力創新
IP的高效運轉,依賴適配的組織架構與協作機制。通過采訪可以看到,不同出版機構構建了跨部門協同、內外部聯動以及專門團隊、子公司等多樣的靈活模式,確保全鏈路順暢。
內部協同:專業分工與閉環聯動。蔣亮介紹,人郵社調動品牌規劃、內容研發、產品開發、市場運營等環節聯動,展開“恐龍五寶”IP開發工作。出版社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商討IP戰略發展方向,并以“出版社策劃+專家把關”的合作模式開發科普內容,形成圖書、動畫等兼具科學性與大眾性特點的內容產品。文創產品由出版社主導設計制作,聯動產品設計、美術設計、供應鏈管理等多個小組協作完成,形成“內容-產品-市場”聯動的閉環協作模式。
《劍來》作為浙江文藝社的頭部IP,其開發和運營由網絡文學編輯中心+文創工作室+新媒體+發行四個部門協同設計生產。雖然未成立單獨部門,遼美社為更好地推進《最美西游》項目,特別成立跨部門項目組,由編輯、發行、出版等多個部門成員組成,確保各個環節高效溝通與協作。
部門、子公司單獨建制,獨立運營。樂樂趣為長期運營 “莉莉蘭”IP, 采用“事業部制”,成立了莉莉蘭IP出版事業部、莉莉蘭動畫創作團隊和文創事業部進行產品研發。3個部門通力協作,為IP賦能。為系統推進IP孵化與開發,2021年12月,朝華社便設立融創中心。隨著IP規模擴大及業務日趨專業化,2024年10月,該社又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北京西游靈境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外部聯動:跨機構合作與生態共建。《文豪野犬》的跨國運營是引進IP開發運營的代表案例之一。據悉,雖然天聞角川早在2016年就開始引進版權制作簡體中文版的圖書,但直到2025年,才正式取得《文豪野犬》原作漫畫的商品化授權。
因原作版權和動畫版權的分屬問題,加上海外授權溝通上存在各種難度,為爭取授權,團隊前后多次前往日本與版權方面對面交流,最終取得了他們的信任。在版權方和角川集團的支持下,團隊還得到日本限定商品的引進、春河35老師繪制全新插圖等稀有資源的配合。
王璇介紹,“吳姥姥不刷題”IP的成功也離不開作者團隊與出版社的緊密配合。編輯團隊負責全書策劃、做好視頻內容的紙書轉化與藝術呈現,將專業知識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展現;作者團隊即“不刷題的吳姥姥”團隊,負責內容核心把控、知識審核等工作;營銷團隊則聯動線上線下渠道,開拓圖書銷售途徑。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