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以內容為核心,以技術為引擎,攜手打造出版合作“新絲路”
編者按
2025年8月16日,由中國出版協會、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國出版協會“一帶一路”出版工作委員會、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國際出版周報》承辦的第六屆“一帶一路”出版合作經驗交流會在廣州成功舉辦。
中國出版協會理事長鄔書林出席交流會并講話。現將講話內容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國際出版周報》微信公眾號
盛夏南國,書香致遠。在2025年南國書香節舉辦之際,我們齊聚一堂,共同迎來第六屆“一帶一路”出版合作經驗交流會。“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已從最初的探索起步,成長為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紐帶。今天我們回望攜手走過的合作歷程,總結深耕合作的成果的同時,更要擘畫未來發展的藍圖。在此,請允許我代表中國出版協會,向遠道而來的的海內外出版界同仁,致以熱烈的歡迎和由衷的感謝。
10余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迷茫中的世界注入了新的確定性力量,更在文明交流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新篇章。這一倡議不僅是一條貫通古今的經貿之路,更是一條連接不同文明、促進理解互信的人文之路、文明之路、合作之路。2013年至今,在習近平總書記擘畫、引領、推動下,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開展的數千個務實合作項目深根開花,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祉。
回望過往歲月,“一帶一路”倡議不僅重塑了全球的合作格局,更為出版業打開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出版作為文明傳承的“基因庫”、思想交流的“立交橋”,始終與“一帶一路”的精神內核同頻共振。從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帶回的典籍抄本,到明代鄭和下西洋傳播的儒家經典,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早已見證了出版作為文明使者的重要功能。
今天,竹簡帛書變成數字代碼,活字印刷升級為智能排版,出版形態在變,但記錄時代、傳播思想、聯結心靈的初心從未改變,這是我們做好“一帶一路”工作和出版交流工作重要的歷史經驗。
10多年來,中國出版界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投身這一偉大事業。我們翻譯了3000余種中國經典著作,讓《論語》的智慧、《本草綱目》的經驗走進沿線國家,與50多個國家的出版社共建選題庫,推出“‘一帶一路’建設案例集”等1200余種合作圖書,搭建了國際交流交易平臺,促成1.8萬項版權貿易……這些數字的背后是不同文明的碰撞、不同思想的交流,更是“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文明觀的生動詮釋。
10多年來,“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取得豐碩成果。這值得我們慶賀,同時積累的寶貴經驗更值得我們深入總結。這些經驗不僅為未來的出版合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路徑,更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持久動力。
總體來講,以下3點經驗值得我們進一步繼承發揚。
第一,在內容傳播方面,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并重,讓文明對話“有料”。內容是出版的根基,也是文明交流的核心。我們始終認為,真正的文明對話不是單向輸出,不是大國對小國的文化入侵,而是雙向奔赴、美美與共。一方面,我們精心策劃中國主題出版項目,《習近平談“一帶一路”》多語種版已經在37個國家出版發行,累計銷售突破50萬冊。另一方面,我們積極引進“一帶一路”國家的優秀作品,如阿拉伯民間故事精選、非洲現代詩歌集等作品的中文版,讓中國讀者感受到異域文化的魅力。
第二,在平臺搭建方面,我們著力打造多層次交流基地,讓合作之路“有橋”。單打獨斗的時代早已過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互聯互通的平臺,才能讓合作走得更遠、更實。在區域層面方面,我們加強與中東、東盟等地區的出版交流。今年7月舉辦的2025中國—東盟圖書文化周更是一次生動實踐,以“書啟新章,閱見未來”為主題,在南寧設主會場,同步在柬埔寨金邊、老撾萬象、馬來西亞吉隆坡、越南河內舉辦海外聯展,展出3000余種圖書和500余件文創產品,并發布《2025中國—東盟圖書影響力報告》,全方位展示中國與東盟優秀圖書和文創產品,彰顯文化交流活力。本屆2025南國書香節上,越南擔任主賓國,東南亞國家館、歐洲國家館、國際品牌出版館等特色展館,集中展示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成果,2萬種來自國際頂尖出版機構的國外原版圖書,成為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的優秀實踐。
第三,在人才培養方面,構建國際化的成長體系,讓合作星火“有人傳承”。出版合作的本質是“人”的合作,人才是文明對話的基礎。我們始終把人才培育作為合作交流的基礎工程,已連續5年開展“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征集與國際化人才遴選活動,本屆交流會期間公布2025年度遴選活動結果,樹立了標桿,推動了合作,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作出了積極貢獻。通過出版合作和人才培養,我們讓更多中國讀者了解“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風土人情,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面向未來,我們當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堅實的舉措、更加有力的步伐,推動“一帶一路”的出版合作向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邁進,讓文明互鑒的紐帶更加牢固。通過“一帶一路”出版合作,我們要實實在在地推進各國人民在心靈層面的溝通,為當下世界各國經濟、科技發展起到助推作用,使沿線國家切實感受到出版在促進著人類文明進步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
為更好推動“一帶一路”出版合作,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要以精品內容為核心,深化文化價值,讓傳播更具穿透力、影響力。出版的生命在于內容,而內容的靈魂在于對文明精華的挖掘。我們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的重要指示,下功夫做好3類內容。
一是系統翻譯中國經典,組織頂尖學者,對包括《詩經》《史記》等中國典籍進行現代化的詮釋,推出“讀懂中國”相關系列叢書,讓傳統文化煥發當代活力。
二是是聚焦當代的中國實踐,策劃中國高鐵之路、數字中國建設等內容,將特高壓輸電、5G等技術領域的中國經驗,轉化為可借鑒的知識產品,切實造福“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例如,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相比,中國棉花畝產量要高30%。如果我們將這一領域的中國經驗總結出版,并輸出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讓當地農民和農場主得到實惠,那我們出版就為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又如,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如果我們在輸出基建產品和相關技術的同時,翻譯出版各類使用手冊、規范、標準和人員培訓圖書,進而大幅提高當地工人和基層工作人員的水準,讓他們通過閱讀中國圖書,促進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那么這就是非常務實的出版實踐。因此,要針對當地實際,找準中國的優勢領域,并將兩者結合起來。回想過去四、五十年,當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打開之后,中國科技工作者、工人、農民、學生如饑似渴地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為中國社會發展帶來了繁榮。今天,我們有能力將自己的成功經驗輸出到海外,在此方面,出版工作大有可為。
三是要加強聯合創作,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共同出版絲路文明對話、全球氣候治理等選題,用共同視角記錄時代、回望關切,通過合作出版精品內容,讓世界不僅看到中國當代發展成就,更能理解這些成就背后的文化基因與價值觀念。
第二,要以技術核心為引擎,拓寬數據空間,讓合作更具創造力。本屆“一帶一路”出版合作經驗交流會的主題是“智匯絲路·融通四海:創新驅動‘一帶一路’出版協同發展”,恰逢其時。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正重塑出版業生態,為跨文明傳播帶來了新機遇。我們要主動擁抱新技術,打造數智時代“新絲路”。一方面,我們要加快數字出版國際化合作,建立“一帶一路”數字內容的共享庫,整合中國的學術期刊數據庫等優質資源,通過智能推薦技術,實現“千人千面”的精準傳播,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切實利用新技術推動出版繁榮。為此,我們出版業要懷揣緊迫感。在本屆南國書香節期間,我與許多國外朋友進行了深入交流,看到新技術正在各個國家深根開花結果,同時放眼世界,所有用好新技術、用好AI技術和大數據的國家出版業都呈現增長態勢。反觀一些國家,在新技術使用方面裹足不前、觀望等待,并不想在此領域大規模投入,它們的出版業不是在緩慢萎縮,就是遇到了嚴峻挑戰。因此,我們高度重視數智時代的出版變革,切實增強緊迫感,推動相關技術革新。唯有利用新技術將出版工作武裝起來,才能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出版合作與發展邁向更高層次。
第三,要以務實合作為支撐,完善機制保障,讓共贏更有持久力。出版合作不是“一時熱情”,而需要長久的機制保障。《論語》中有講:“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我們要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保持長期合作意愿與關系,通過長期合作切實得到好處,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迎來美好前景。我們要從“一對一”談判變為標準對接,大幅度降低合作成本,鼓勵中國出版“走出去”,在東南亞、中東等地區建立本土化編輯中心,同時支持沿線國家出版社在華設立辦事機構,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保持“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典型案例征集與國際化人才遴選等活動的常態化,定期發布“一帶一路”出版合作地區發展報告,為行業提供數據參考與趨勢指引,依托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國際機構,建立版權糾紛的快速調解機制,讓創新合作成果得到充分保護,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在知識產權得到保護的法律環境下共生共融,共同繁榮發展。
圖書是無聲的使者,卻能傳遞最厚重的情誼;出版是平凡的事業,卻能書寫最壯麗的篇章。讓我們以此次交流為起點,繼續在“一帶一路”的宏偉藍圖上書寫更加精彩的故事,讓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民,在書香中讀懂中國、讀懂世界、讀懂彼此,在交流中凝聚起共識,共同邁向一個更加包容、更加美好的世界。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