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浪深水區,更需系統性重塑
在數字化浪潮奔涌向前、人工智能加速演進的背景下,出版業如何主動變革、激發動能,成為關乎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議題。作為出版業“十四五”時期的重點工程,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實施的出版融合發展工程,正加快推動出版業實現從內容形態到生產方式、從組織機制到服務模式的系統性重塑,為全行業構筑起新質生產力的引擎平臺。
9月5日在京舉行的2025年度出版融合發展工程重點項目集中推介會上,40個重點項目的集中發布,系統展示了出版融合發展的最新成果,項目牽引、機制協同、生態共建的發展路徑已日漸清晰,為行業轉型提速、提質、提效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項目為牽引 打造實踐樣本
出版融合發展工程通過一個個可復制、可落地、可推廣的項目,引領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其圍繞弘揚中華文化、賦能千行百業、助力青少年成長、服務教育現代化、探索人工智能應用五大方向展開,既回應國家戰略部署,也貼近讀者多樣化需求,更體現了出版主陣地對數字時代的戰略主動。
在具體項目中,教育服務類成果展現出融合出版在青少年成長和教育創新方面的廣闊空間。海豚出版社研發的中小學生科學實驗模擬信息平臺,基于AI三維建模與增強現實(AR)技術,構建起可視化、可操作、可復制的沉浸式學習場景。海豚出版社社長王磊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出版模式與出版業的整體生產流程正經歷深刻變革,此次項目推介活動,正是對出版模式轉型的有力推動與實踐檢驗。
學術研究類成果也凸顯了融合出版在知識體系構建與學術資源共享方面的深遠意義。山東出版集團打造的歷代詩詠齊魯總匯數據庫,整合齊魯大地自先秦至民國的詩詞作品,構建起跨時空的文化記憶庫。山東出版集團董事長劉文強表示,數據庫建設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出版模式的全鏈條重塑。“通過項目實踐,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在數字化賦能下的巨大潛力。此次入選,是對我們在出版融合發展道路上積極探索的莫大鼓勵。”
在傳統文化數字化方面,區域協同機制逐步顯現成效。“項目成功入選出版融合發展工程后,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迅速追加40萬元專項資金,極大地激發了區內出版單位推進融合發展的積極性。”廣西教育出版社社長石立民介紹,該社牽頭建設的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出版平臺,已形成自治區統籌、集團共建、社會共享的工作機制。平臺整合少數民族文化、非遺資源、地方教材等內容,正加快構建廣西本土文化數字表達的公共平臺。
以傳統文化“出圈”為目標,三秦出版社通過5G絲路數字文化服務平臺探索文化遺產的智能傳播路徑。該項目聚焦唐文化、青銅文明、蜀道文化等出版資源,通過擴展現實(XR)、AR等前沿技術進行再開發與場景化應用。“項目入選更堅定了我們以技術賦能內容的新方向。”三秦出版社社長支旭仲表示,融合出版不能止于技術展示,而應向服務模式重構、產業機制升級延展,切實推動從“示范樣板”向“常態機制”的轉化。
以機制促協同 構建系統工程
推動出版融合發展,既需要一批好項目“打頭陣”,更需要一套好機制“強支撐”。從此次集中推介的項目可以看到,出版融合發展工程在組織機制、產研結合等方面持續創新,逐步構建起貫穿內容生產、技術支撐、平臺運營、人才培養、標準建設的系統生態。
機制重塑也正在出版集團內部形成新趨勢。人民教育出版社通過重組原有音像與數字板塊,組建人教音數公司,推動內容策劃、資源制作、平臺建設、用戶運營等環節的融合貫通,打造了標志性融合產品人教易視聽學習平臺。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黃強表示:“我們過去是教材內容的提供者,現在要成為場景化教學服務的系統建設者。”為此,人教社設立了融合發展工作小組、專職辦公室、研究中心與AIGC實驗室,通過制度化保障推動從產品邏輯到組織架構的全面轉型。
機制建設的重點還體現在產業技術能力的系統提升上。中信出版集團在夸父AI平臺建設過程中,設立了平行出版實驗室與數智化項目部,定期組織選題洞察、工具迭代與員工培訓,推動人機協同機制走向常態。中信出版集團總編輯洪勇剛認為:“出版融合不是短期操作,而是一種組織能力的轉型,必須有一套穩定的機制來支撐平臺運行和系統演進。”
高校與企業之間的聯動正在提速。“出版融合不能停留在樣式層面,而要深入內容根基、流程體系和產業機制。”中國傳媒大學黨委書記廖祥忠談道,出版融合發展工程之所以成效顯著,關鍵在于“項目牽引+系統協同”的制度設計。目前,出版融合發展工程已與全國14所出版學科專業共建高校、5家出版集團建立協作機制,推動出版理念、教學體系與技術研發深度聯通,形成從試點突破到鏈條躍遷的持續動力。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雷啟立表示,高校應在出版走出去中承擔橋梁角色。“我們正在推動研究生參與出版項目的國際版開發、AI譯審工具訓練、跨文化傳播路徑研究,讓項目成為教學案例,也讓學生能力與行業所需真正對接。”他介紹,學校已啟動與出版單位的課程共建與人才聯合培養機制,未來還將圍繞出版融合展開更多產學研聯動。
“這些項目案例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真實可感的行業樣本,能夠強化出版學科的實踐導向。”北京印刷學院副院長陳丹表示,學校正持續推動重點項目融入課程體系、教學實踐與科研訓練,實現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的同步協同。
以共建促躍升 一覽發展藍圖
在項目牽引不斷深化的同時,出版融合實踐也逐步從“技術融合”走向“全要素重構”,系統性躍升的動能持續釋放。
“融合發展的實質,是全要素的重構與躍升。”正如洪勇剛所說,數字時代的出版不再局限于出版物的生產,而是以內容為源、以技術為媒、以場景為終端、以服務為價值的系統性生態。他以夸父AI平臺為例介紹,平臺將整本圖書拆解為“知識節點”,再根據用戶需求按需重構,實現從“人找知識”向“知識找人”的轉變。平臺已應用于企業培訓、在線教育、智慧閱讀等場景。
這一“重構性融合”的趨勢,在教育出版領域同樣表現出強勁動能。人民教育出版社打造的人教易視聽學習平臺,也正從教育輔助工具向教學生態系統轉變。黃強表示:“我們不僅希望學生用得好,更希望教師、教研員、教育管理者都能借助平臺探索新的教學組織方式。”目前,平臺正在迭代AI助教、智能出題、個性化作業推送等功能模塊,構建覆蓋課前、課中、課后的全場景教育生態。
文化傳承領域的數字探索同樣展現出“融合即躍升”的平臺力量。中國水利水電出版傳媒集團打造的中國經典水利史料數據庫,通過圖文重構、數字修復與系統標引,實現了傳統典籍在數字空間的知識再生。“我們不是簡單地將古籍上網,而是構建一個可供搜索、比對、分析的知識型系統。”中國水利水電出版傳媒集團負責人介紹,該平臺不僅服務于高校科研機構、水利管理單位,其衍生產品“黃河古地圖數字資源庫”還入選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首批項目,實現了“資源—數據—價值”的三級轉化閉環。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