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普出版 服務科普產業——助力國家科普能力提升
■胡 健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6月在“科技三會”上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2024年12月25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以下簡稱《科普法》)公布施行,進一步明確科普事業發展的總體要求和目標方向,強調要完善科普發展體制機制,強化科普社會責任,大力促進科普活動,加強科普隊伍建設和保障措施,推動新時代科普高質量發展,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支撐。黨中央決策部署為我們進一步做好科普出版、服務科普產業提供了新動力與新思路。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涉及成人科普和少兒科普圖書出版的出版社多達500多家,約占全國出版社總數的90%,其中既有專門的科技科普類出版社,更多的則是綜合類出版社。多年來,大家較好地滿足了讀者對于科技與人在實際需求、心理情感、思想文化等多個維度的交互要求,形成了一些經驗做法。一是做有準度的科普出版。大家努力圍繞如何對標社會需求和國家戰略,如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應對科技帶來的挑戰、促進科技創新發展等方面,不斷滿足社會整體需求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二是做有溫度的科普出版。大家努力結合自身專業資源優勢,在創新內容策劃的同時,不斷優化創作表達風格,尋找與讀者情感、社會心理的共鳴點和契合點,營造崇尚科學、追求創新的風尚,營造鼓勵探索、容忍失敗的氛圍。三是做有深度的科普出版。大家努力把握科普從知識學習到價值引領、思想浸潤的多層次功能,堅守馬克思主義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不斷提高讀者科學素養、傳播科學精神、培養科學思想及科學方法。
與此同時,國內科普出版還存在一些困難與不足。比如,整體市場規模還比較小而競爭十分激烈,同時還存在“幾家歡喜多家愁”的局面;出版產品引進強、原創弱,原創產品品種多、亮點少的情況需進一步改善;創作力量比較薄弱、選題跟風比較嚴重的情況仍然存在,等等。我們如何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結合產業發展變革和企業發展實際,更好擔負科普出版的核心職責,成為“時時放心不下”的話題。
進一步提升國內科普出版的規模與質量。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是指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思想,掌握基本科學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識,并具有應用其分析判斷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目前僅有少數發達國家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超過20%。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2010年僅為3.27%,2020年達到10.56%,2023年達到14.14%,地區不平衡情況得到顯著改善,女性科學素質持續快速提升,城鄉不平衡情況顯著緩解。可以看到,科教事業和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遠、大有可為,而科普出版作為科普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還需要更好地統籌數量與質量的關系、規模與效益的關系、做大與做強的關系。比如,在數量上,如何出版更多品種、更多門類的科普讀物,讓越來越多的讀者關注科學、學習科學;在質量上,如何進一步深耕細作,推動我國科學素質建設逐漸從科學知識掌握向更深層次的科學思維養成、科學方法運用和科學精神弘揚延伸。
進一步提升中文原創科普的市場占比。近年來,眾多出版社參與到科普圖書市場的競爭中,科普圖書市場也確實保持不錯的增長速度(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2022年的同比增長率達10%和20%),但不容忽視的是,近年科普圖書暢銷榜前100種圖書中,外版引進圖書與本版原創圖書的比例大致在6∶4至7∶3之間,雖有變化但是不大,這說明在科普圖書這樣一個圖書零售市場占比很小的細分領域中,中文原創科普作品占比更少。優中選優之后引進的外版科普圖書在選題設計、產品定位、國際視野等方面的整體優勢比較明顯,特別是諸如美國國家地理、英國DK等全球頭部品牌,由于積累資源較多、專業經驗更為豐富,不少產品成為國內一些科技科普類出版社的當家花旦。可以看到,我們在引進和借鑒的同時,更好統籌引進和原創的關系十分必要,否則容易因外方版權費用的競價更加激烈而導致成本逐步增加,還容易對這些品牌和產品形成比較高的依賴性。
進一步增強中文原創科普的創作能力。高質量內容是做好科普出版的核心要素。引進版科普讀物大多是基于其本土視野和敘事框架下講述的科學故事,還需要解決翻譯文字是否水土不服,是否符合忠實原文(信)、通順明白(達)、選詞得體(雅)的標準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優秀的中文原創科普讀物,實際上更加貼合國內市場,更加貼合我國國情,發展前景看好。《科普法》明確規定:“開展科普,應當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這為科普工作以及科普創作出版指明了方向。可以看到,關鍵是在創作上要緊密結合“四個面向”,在形式上要深入研究科普讀者喜聞樂見的風格,在內容上不僅要注重中華優秀傳統科技文化的傳承,還要進一步聚焦新時代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腳步與成果,聚焦科技創新、科技強國與文化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聚焦圍繞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講述我們自己的科學故事和科學家的故事。
進一步提升科普出版的數字化水平。在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持續深入推進當下,要深化科學普及、做優科普出版,就必須面對全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必須擁抱大時代背景下的數字變革。不少國際科技出版機構近年來將數據庫、數字解決方案等融合業務作為發展重點,愛思唯爾出版集團數字出版收入2022年已占總收入的83%,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已完成以數字出版為主、按需印刷為輔的轉型。國內科技科普出版以傳統圖書業務為主,數字化手段還不夠豐富,數字業務收入還顯著偏低。可以看到,在數字資源創作、數字技術研發、數字產品銷售等環節統籌謀劃,在數字視頻化、數字課程化等方面積極探索,為科普產業提供更加豐富和系統的內容資源,提供更加生動便捷的學習、體驗與互動形式,我們還需要加大力度。
進一步堅定科普出版乘勢而上的決心。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一是服務相關產業。國家把科普產業作為科普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科普的資源和要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體育、衛生健康、農業、生態環保等產業發展之中。我們應進一步拓展科普出版以及科普文創、研學、展覽等方面的新機遇,不斷打造“科普+”“出版+”的新業態。二是服務相關產業鏈。在大力增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背景下,科技科普出版企業要借國家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科普企業、提升優質科普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的東風,將之視為機遇、更視為責任,積極參與打造創作、研發、設計、制造、展陳等全鏈條的科普產業體系,積極投入到產業鏈條建設中去。三是服務相關產業實體。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的關鍵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科普出版應更多地關注、對接、服務好相關企業,特別是科技領軍企業。面對科技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需要通過科普的方式展示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實際需求,我們可以通過提供定制出版服務,讓社會公眾理解和接受企業的創新成效。四是服務特定群體。我們一邊在傳統意義上的青少年科普和成人科普市場深入挖潛,一邊還要更多關注潛在的新增群體。《科普法》提到,要推進科普人才專業化、建立專業化科普工作人員隊伍,規定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應當開展科普,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設置和完善科普相關學科和專業,完善科普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等等,這些特定群體必將成為未來科普出版事業的大后方、生力軍。
2025年4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文章指出,“在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實踐中,我們不斷深化規律性認識,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這些經驗彌足珍貴,必須長期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我們要及時總結經驗,堅定發展方向,加大實踐力度,為繁榮科普出版產業、增強國家科普能力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單位: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